|
|
 |
|
|
|
射频消融术的防治与优势 |
|
射频消融术的防治与优势 □王小双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借助具有切割功能与消融功能的射频仪器而展开的治疗技术,其机理就是热效应。当射频电流经过人体组织后,在电磁场的快速变化下,人体组织中的带极性水分子会发生高速运动,从而产生热量,也就是所谓的内生热效应,导致细胞内外的水分被蒸发或者干燥、固缩脱落、无菌性坏死等,进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了解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项新的治疗技术,其发展速度较为快速。当前,临床的射频消融术已经非常成熟,其适应证从原先的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逐渐扩展到房颤、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特发性室速等。针对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其成功率高达95%以上,且术后复发率较低,一般在1%~3%。射频消融术的主要适应证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是采用血管穿刺的方式,将电极导管送至心脏腔内特定的部位,同时找寻心脏的异常传导路径,或者找寻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在精细标测后,实施放电消融。一般情况下,在一天时间内,患者期前收缩次数高达一万次以上,且病变位置又利于导管操作的,可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特点就是突然性心跳加速,每分钟心率在180次~300次,这种症状可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由于小儿的血管较细、心脏较小等因素,射频消融术的实施难度偏大,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针对3岁以下的患儿,需尽量先采用药物治疗进行干预,而3岁以上的患儿,则可考虑直接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射频消融术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因血管穿刺而产生的血栓形成、感染、血肿、局部出血,因导管操作而产生的心脏压塞、心肌穿孔、主动脉瓣反流,因放电消融而产生的心肌梗死等。因此,要加强并发症护理,包括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做好穿刺皮肤处的清洁,正确使用便器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少食多餐,适度运动等。 射频消融术的适应证 射频消融术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妇科疾病;肝脏恶性肿瘤;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发作频繁、症状重、药物预防发作效果差的心肌梗死后室速;发作频繁、心室率不易控制的典型房扑;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快速心室率等。 射频消融术的优势 首先,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侵入性手术,其创伤性小,对患者的身体所造成的创伤较为轻微,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仅需要接受局部麻醉即可,且在术后4小时~8小时,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术后3日后,患者可以出院;术后一周,患者可以正常进行工作。其次,预后效果好,一般在80%~95%,且复发率低。最后,射频消融术的整体治疗费用不高,大部分家庭都能够承受住该手术的治疗费用。 (作者供职于江门市人民医院导管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