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位刘女士抱着孩子匆匆走进医院。刘女士的脸上满是忧虑和焦虑,因为孩子才出生6天,肚子却异常大。刘女士刚刚因孩子的降生欢喜不已,却没想到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大夫,快帮我看看我家孩子,出生6天了,肚子却一天比一天大,怎么回事?急死人了。”刘女士焦急地说。她继续补充说,孩子出生后就不愿意吃奶,有时吃了又吐,肚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大,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还没排过大便。孩子被安排住院后,医生们立即展开了一系列检查,目的是找出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经过仔细检查,医生们发现这个孩子得了先天性巨结肠病。这是一种新生儿较为罕见的疾病,好在这个孩子的问题被及时发现。接下来的日子,孩子在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情况越来越好,肚子不再继续扩大。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孩子终于恢复健康,准备出院了。说到这里,很多家长会问:“先天性巨结肠是什么疾病呢?” 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临床上也将其称为肠道无神经节细胞症,是一种不常见的先天性消化系统缺陷。在每5000个~2000个新生儿中,便会有一个受其影响,且男性患儿较女性更为常见,比率接近4∶1。此疾病主要影响到消化道后部分——直肠和乙状结肠,肠道在先天性形态上缺少神经节细胞,导致处于持续痉挛状态,从而失去正常的排便和蠕动能力。这种状况可进一步引发排便困难、结肠气体和粪便堆积,最终导致病变部位的近端肠管扩张、增厚,形成所谓的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症状 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者最初表现通常是排便受到困扰和腹部发胀。排便困难的起始时间因人而异,有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才能通过肛门刺激排出首次大便。随后,患者会出现排便量减少、腹部膨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腹部膨胀明显,像青蛙腹一样,食欲降低,情绪烦躁,肚皮下青筋暴露。部分患者在新生儿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个月或几个月后才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同时伴有呕吐、腹胀、食欲下降等表现。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3天~5天才能排便一次,但即使排便也无法缓解腹胀;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1周~2周才能排便一次,且腹部疼痛和腹部膨胀非常明显,还伴随皮肤发亮。只有通过直肠指诊才能排出大量大便和气体,继而缓解腹胀情况。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方法 该疾病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保守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旨在解决便秘和腹胀,促进粪便排出,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口服缓泻剂和润滑剂,有助于患儿排便;使用开塞露和肛管扩张器等设备,刺激肛门括约肌,诱导患儿排便;灌肠,插入肛管的深度要超过狭窄部位,每天注入一次生理盐水,接着按腹部,使灌入的水分和粪便排出,如此反复数次,可以逐步使积存的粪便排出。手术治疗手段包括肠道造瘘术和根治术。若患儿出现小肠结肠炎症状无法控制,伴有营养不良、高热、贫血、腹胀等情况,或者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保守治疗无效、腹胀严重影响呼吸,就应当尽快实施结肠造瘘术。对于体重在3千克以上且一般状况较好的患儿,加上环境和条件允许,临床上多主张尽早进行根治性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注意事项 调整饮食习惯 家长应注意调整患儿的饮食,让其适当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热量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防便秘,避免病情加重。此外,家长应做好患儿保暖工作,尤其是在秋冬及开春季节,应及时增添衣物,防止患儿因感冒,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注意卫生 手术后,家长应注意患儿创口部位的清洁卫生,保持创口部位干燥,避免患儿用手去抓挠患处,以防细菌滋生,继而引发感染。 定期复查 家长应遵照医嘱,每天观察患儿是否有发热、排便异常等症状,定期带患儿前往医院进行复查,对患儿排便及控便能力进行评估。 (作者供职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嘱武鸣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