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及时发现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患儿发热伴惊厥 怎么办
懒是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表现和预防
1
11 1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如何及时发现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许永喜  丛玲

  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是两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这两种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心肌梗死是什么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心肌梗死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有的患者可能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胸痛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通常表现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疼痛。胸痛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并可能放射到肩膀、背部或手臂。
    胸闷 胸闷是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或气促。
    恶心和呕吐 心肌梗死可能会导致恶心和呕吐,尤其是在发病初期。
    疲劳和虚弱 心肌梗死可能会使患者容易感到疲劳和虚弱,这是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的。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包括心跳过快或过慢,或者出现不规律的心跳。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了心肌梗死,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离自己住处最近的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让您做心电图、血液等检查,以确定诊断,并制订合适的治疗计划。
    脑梗死是什么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口齿不清等。
    头痛 脑梗死可能会导致头痛,通常为剧烈疼痛或搏动性疼痛。
    眩晕 脑梗死可能会导致眩晕,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或站不稳。
    面部麻木 脑梗死可能会导致面部麻木。
    肢体无力 脑梗死可能会使患者肢体无力,甚至无法行走。
    口齿不清 脑梗死可能会使患者口齿不清。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了脑梗死,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离自己住处最近的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让您做头部影像学等检查,以确定诊断,并制订合适的治疗计划。
    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控制血压和血脂 高血压和高血脂都是导致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要定期检测血压和血脂。如果血压和血脂不正常,要调整生活方式,并进行药物治疗。
    坚持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和血脂,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健康饮食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量摄入脂肪和糖分。建议多食用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瘦肉、鱼类等。
    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来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应该戒烟限酒。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及早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疗。
    相关注意事项
    要关注身体的变化 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包括疼痛、麻木、无力等。如果出现身体不适或症状突然加重,应立即就诊。
    高危人群要注意 心肌梗死或脑梗死高危人群,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要更加关注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
    要了解家族史 家族中有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患者的人更容易患这些疾病,应该了解家族史,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要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应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要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波动和压力大会导致身体发生变化,增加发生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风险。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适当放松和减压。
    要及早就诊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了心肌梗死或脑梗死,应该及早就诊,不要拖延。医生可以为您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并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要想及时发现心肌梗死和脑梗死,需要关注身体状况、了解家族史、及早就医等。如果您有相关症状或疑虑,请及时就诊,并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