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法治与健康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七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八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预防重症患者感染
预防呼吸道疾病莫大意
选择微生物检验 及时发现体内病菌
智慧医疗在高血压病管理中的作用
您了解输尿管结石吗
为什么放疗不能一次性做完
1
11 1 2024年2月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如何预防重症患者感染
 

□陈美新

   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并且侵入性操作较多,容易发生感染。如果重症患者发生感染,就会增加治疗难度,延迟康复进程,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重症患者如何预防感染呢?
执行隔离制度
    对于存在潜在性感染的病例,如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住单独的房间。有传染病、器官移植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以及存在明显感染者,如开放性化脓或引流的脓胸患者等,需要住在隔离病房(病房应位于通气道的末端)。
注意手卫生
    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意识到正确洗手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规定洗手,而且要使用流动的水冲洗不少于15秒。
呼吸道管理
    针对呼吸道感染因素,应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引流物、呕吐物和呼吸道分泌物坠入而引发肺炎。在喂养患者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可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防止胃容物反流。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要采取半卧位。在临床上,完全密闭式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装置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导管和气管插管管理
    留置深静脉导管 医务人员置管时,要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戴帽子、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对于静脉穿刺处的皮肤,24小时内更换敷贴1次,以后隔日更换敷贴1次,可用棉签消毒(消毒时要保持一定的力度)。若敷料出现潮湿、松动、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应及时更换。密切观察患者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升高等,遵医嘱拔出导管并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同时留取中心静脉血及外周血进行培养。
    气管插管 对气管插管者,护理人员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可使用密闭式吸痰管,防止环境、患者及医务人员被污染。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倒在室内的地面上,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泌尿系统管理
    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最好是硅胶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做好管道口的消毒工作,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导尿管要固定好,避免因导尿管移动导致黏膜损伤。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和集尿袋的分离,以及频繁采集标本。集尿袋的位置要比床面至少低10厘米,确保引流通畅。
    护理人员要定时为患者更换引流管和集尿袋,预防脱落和污染;鼓励患者多喝水,防止尿液逆流。
器械处理
    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照说明书,定时更换呼吸机的细菌过滤器(每隔24小时~48小时更换一次通气的管道和连接器)。雾化吸入器在使用前后需要适当做消毒处理。
空气消毒
    重症患者大多住在重症监护室,病房内需要有空气净化装置和通风设施,将室内温度维持在20摄氏度~22摄氏度,湿度维持在50%~60%,需要有监测温湿度的装置。
    另外,病房内要定期消毒,室内空气培养要求细菌总数不超过200个立方米。病房内人员的出入数量要严格控制,减少人员流动,应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对空气进行消毒。
合理用药
    医生要依照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慎用广谱抗生素。在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护理人员要掌握用药知识,依照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照规定的时间给药,同时注意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换药和停药的依据,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此外,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时,不可放置在同一种溶液中静脉滴注或者注射,即使有些抗菌药物配伍之后虽然从外观上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由于药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出现一些化学或药理结构上的改变,导致其失去活性,从而丧失抗菌作用。
    总之,重症患者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迟康复进程,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医院的诊疗质量和声誉。因此,大家要重视重症患者感染预防工作。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