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春节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三版:春节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五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春节的别样滋味
放炮和拾炮
年味儿
过年趣事
书画作品
1
11 1 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放炮和拾炮
 

□刘传俊

 

   我小的时候在农村生活,时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当小孩为一件事情慌慌张张地行动时,旁边的大人就会调侃说:“看你慌张得跟拾炮似的。”
    人们说的拾炮,是指鞭炮,不含贬义,只不过是形容出手过于快速,不够稳妥罢了。说起“炮”字,不由得让我回到儿时过春节的情景中去。那时的我们爱热闹,对放炮、拾炮情有独钟。特别是拾炮,觉得比放炮更有意思。听到炮声,约上穿着新衣裳的同龄小伙伴,跑了东家跑西家,满村庄乱窜,把欢笑声抛洒得到处都是,仿佛春节是因为有了我们欢乐无比的笑声才如此丰富多彩的。
    那时的乡村,生活普遍贫困。但要过春节了,即便是手头再紧巴,人们也会千方百计地买一挂鞭炮。据老人说,春节放鞭炮可以驱邪避煞、展示财富、祈福求子、摆脱旧岁,为甜蜜的年味儿增添更加浓郁的氛围。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鞭炮有的是100头、300头、500头一挂的,还有的是1000头、5000头一挂的。每个鞭炮,都分别由红纸、蓝纸、黄纸包裹得瓷瓷实实,挂挂脆响,声声悦耳。长挂鞭炮中间还夹杂着“大雷子”,在燃放过程中,会不时传出一声特别大的声响,尤其是鞭炮末端的“大雷子”,响声更是振聋发聩。千百年来,鞭炮始终和春节不弃不离、形影相随、难分难舍。春节燃放鞭炮,好像是节日里人们的必修课。乡下人曾这样说,春节不放鞭炮,哪像过年的样子,哪还有年味儿?因此,人们到闹市里赶年集,返回时都不会忘记购买几挂鞭炮回家。生活用品虽然可以少买一两样,但是鞭炮是必买之物。购买鞭炮,与包饺子同等重要。
    我家的堂屋坐东朝西,房后偏北是几间牛屋,房后正东约50米处是生产队垫牛圈用的土堆,像小山一样高。这土堆是从寨河沟里清理出来的淤泥,晾晒后堆积起来的,够一冬一春垫牛圈用。大年初一凌晨,我们像早就约好了似的,拿一截经草木灰沤过的,一头点着了的麻秆,汇聚到这个大土堆的上部,燃放各自带来的鞭炮。鞭炮的火花,恰似夜空中明亮的星星,在响声中闪闪发光,把新年的天空映照得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胆子小的小孩,会将鞭炮绑在长竹竿上挑着放。这边放罢,那边又点着,火光相连,烟雾缭绕。挂挂鞭炮,宛若条条长龙,腾云驾雾,声音响彻云霄,令人心潮澎湃。我想象着,此时的祖国大地,可能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新年的。
    拾炮,是大年初一早上吃过饺子以后的事情了。搁下碗筷,小孩们除了到亲戚家拜年,衣服兜里塞满了熟花生、红枣、糖块、核桃,挣压岁钱外,主要就是拾没有燃放的“哑炮”了。哪里有鞭炮声,哪里就有我们奔忙的脚步,就有我们矫健的身影,就有我们的欢笑声。那时候,虽然鞭炮外面包裹了一层结实的红色油蜡纸,但是通过屡次移动,里面难免有脱落了捻头的鞭炮。成挂的鞭炮燃放时,它们就会自然掉地,不再炸响,成了名副其实的“哑炮”。
    过年了,每家院子里都有一大片鞭炮炸碎的红纸,表示吉祥如意。红纸下,往往藏的有“哑炮”。我们按图索骥,将眼睛睁得大大的,一遍遍仔细寻找,生怕错过丁点儿蛛丝马迹。
    拾到了“哑炮”,我们就让其以别样的形式燃放。我们把“哑炮”掰为两段,用指甲剥去炮纸,等土灰色的药面露出来。要么一人将那两段分开放在地上,用火点着了对着呲花,要么两个人各捏一段对着呲,看哪一段的火药威力更猛。有的鞭炮的捻子只是少了一截,再单个燃放时得快速扔出去,否则就会把手指头震得木麻。有的小孩干脆直接把鞭炮放在地上,一点着赶快跑开。玩“哑炮”时,大人们生怕伤着小孩的手和脸,都会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注意安全。
    春节燃放鞭炮,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许。一连几天,喜庆的鞭炮声,在辽远的高空中滚动,把新年的气氛渲染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我们小时候的春节,就是在放炮和拾炮中度过的。心灵纯洁的我们,不仅期盼春节能够吃上大鱼大肉和白面馍馍,还期盼着放鞭炮。
    我无法忘记儿时欢度春节燃放鞭炮的声音,无法忘记拾炮时的情景。春节里燃放鞭炮,年味儿不仅显得浓郁,还有一种天地回春的感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