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三大误区
提倡多渠道用药治疗妇科疾病
“分消上下”疗法的运用规律
从方义解析看六和汤调理脾胃的特点
1
11 1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分消上下”疗法的运用规律
 


□李德俭

   “邪留三焦,此则分消上下”之法,见于清朝中期医学家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笔者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并结合治病体会,认为应将其分为分消走注、清热化湿、疏利透达等法。
分消走注
    温邪久留体内,既不外出,又不内传,往往聚积于三焦。三焦属于少阳经,主气机升降出入,并可调水道,病邪羁留则气机郁滞,而水道不利,以致温邪挟痰湿内停,故该病多见寒热起伏、胸腹胀满、溲短苔腻等。《伤寒论》中记载的少阳病,呈现邪为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治疗应以和解为准则。而该病虽然亦属于少阳病,但是病机为邪阻上焦、中焦、下焦气机,所以治疗宜采用分消走注之法。同时,从这个法则中可以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延伸出许多具体治疗方法,比如适时运用杏朴芩连汤、温胆汤等方剂,也可以达到祛除痰湿的目的。清朝温病学家王孟英提出“其所云分消上下之势者,以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瘁;或其人素有饮者,故温胆汤亦可用”的观点。笔者认为,若邪留三焦,气化失司,而致湿邪阻遏者,治宜展气机,祛痰化湿,以分三焦气分之邪,辛平甘苦可利升降、转气机,则病情有所好转,随后疾病痊愈;若盲目运用寒凉之药,反而使外邪不能外散而内闭,致使病情加重。
清热化湿
    若湿热之邪瘀积于三焦,湿热内聚,使痰外泄,则诸多症状稍有减轻,而胸腹部灼热症状不能尽除。主要症状有:寒热似疟疾,口渴心烦,胸痞,身热午后较重,天明得汗,则诸多症状稍微减轻,苔黄白腻,脉弦数。该病为少阳胆经郁热,兼有湿热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必须用清热化湿之法治之。清在于祛除少阳邪热,化是化湿祛痰,比如蒿芩清胆汤之类的汤剂。邪留三焦,故用黄芩清上焦之热,佐半夏开中焦之湿热,少阳枢机不利,胆热炙盛,湿热内阻,故以青蒿、黄芩清泄少阳胆热,以利其枢机;用半夏、陈皮、枳壳、竹茹,可理气、和胃、化湿;用赤茯苓、碧玉散,以清利湿热而导湿下行。诸药合用,使少阳胆热可清,脾胃痰浊得化,则疾病自愈。
疏利透达
    若湿热痰浊瘀积,湿邪困阳气,湿浊内阻,气机失调,故出现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症状:寒甚热微,身痛自汗,手足沉重,逆胀满,舌苔白厚,脉缓。湿浊偏甚,治疗宜用疏利透达之剂,促使湿浊之邪外出。比如采用雷氏宣透膜原法加茯苓治之,能屡获良效。方用藿香、半夏可化湿浊,生姜辛透以助透达之力;厚朴、槟榔、草果可疏利湿浊以宣其中,辅用黄芩以清湿中蕴遏之热;茯苓可淡渗利湿,以导其下。诸药合用,可消除疾病症状,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作者供职于鄢陵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