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脊柱转移瘤患者康复指导 |
|
□张晶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据中国国家癌症发布中心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统计,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已超过500万例。随着肿瘤外科治疗手段的进步和生物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等综合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发生转移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肿瘤患者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原则为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因为紧邻大血管和脊髓神经,如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极易造成瘫痪。此时,患者只能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身体机能也会迅速下降。 什么是脊柱转移瘤 原发器官的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淋巴道转移等途径从原发病区转移到脊柱,在脊柱部位发展成临床可见的病灶,即为脊柱转移瘤。 50%~70%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是由常见的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转移而来。 典型症状有哪些 骨痛 疼痛是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出现腰痛、胸痛或颈肩痛,可有夜间加重。临床上,83%~95%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会出现疼痛。 骨折 由于脊柱转移瘤会导致脊柱骨质破坏,就像房屋的大梁内部被虫蛀蚀,会出现脊柱不稳定,当大梁外壁也被破坏时,大梁就会完全断裂,脊柱就会出现椎体的病理性骨折。 神经根刺激 病灶可直接压迫或病理性骨折后压迫刺激神经根,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 其他方面 脊柱是人体的脊梁骨,支撑人体站立,脊柱内有支配四肢感觉、运动和脊髓或神经纤维束通过,肿瘤的侵犯性生长或发生骨折会导致脊髓或神经受压,导致大小便异常、感觉运动功能异常,严重者会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甚至截瘫或四肢瘫痪。 伴随症状 肿瘤患者高消耗及多发脊柱转移时,再叠加患者膳食摄入不足等因素,可伴有恶液质、贫血、高钙血症等。 如何做好康复护理 截瘫患者体位护理 仰卧位:上肢位置根据自身意愿随意放置。下肢:伸髋并外展,与肩同宽。伸膝但避免过伸,取踝关节中立位,双侧髋关节外侧各放一枕头,以保持髋关节外展而不旋转,在双下肢之间放一枕头,双足底放枕头,保持髋关节中立位。侧卧位:上肢下方肩前屈,稍屈肘,前臂旋前,在胸壁和上肢之间放一枕头或随意放置。下肢:双下肢稍屈曲,屈髋,屈膝,踝背伸。上方下肢放于下方肢体前并垫枕头,使枕头将下肢及足托起,足底垫枕,保持踝关节背伸,腰背部垫一枕头。 轴线翻身护理 移动患者:两人站在床的同侧,一人双手分别置于患者肩部、背部,另一人放在患者的腰背部、髋部,一人发令,两人同时用力将患者移动至近侧。患者手臂置于胸前,两膝间放置一个软枕并放置床栏。协助侧卧:两人绕至对侧,双脚前后分开,两人双手分别放在患者肩部、腰背部、髋部、大腿等处,一人发令,两人动作一致将患者整个身体呈轴式翻转至侧卧。安置体位:用一软枕放于背部支撑身体,另一软枕放于膝盖之间并使双膝呈自然弯曲状,检查对侧上下肢是否受压,确保舒适。 皮肤护理 因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易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烫伤、擦伤等皮肤损伤。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清洁皮肤,避免潮湿、摩擦;加强营养;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拽动作,及时观察皮肤情况,检查皮肤完整性。使用气垫床,在皮肤受压处贴泡沫敷料保护等,防止发生压力性损伤。对于大便失禁患者,要及时清洗肛周,保持皮肤干燥,减少摩擦。不用普通碱性肥皂,选择温和接近正常皮肤的免冲洗皮肤清洁液或湿巾。清洗后可涂抹皮肤保护剂。 肠道护理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正确使用辅助排便药物。合理饮食,多饮水。 泌尿系统护理 因泌尿系统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的维持,对于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患者,要及时给予留置导尿或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无菌间歇性导尿。留置导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尿管,防止导尿管移动及尿道牵拉。尿袋固定位置为大腿内侧和下腹部。正确维护导尿管,保持引流通畅。发现不畅时,及时纠正,避免导尿管扭曲、打折。引流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对导尿口进行日常清洁即可。 呼吸道护理 深呼吸,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呼吸功能训练—缩唇呼吸:使用鼻子吸气,呼气时缩唇边发“夫”音,边缓慢将气体呼出,吸气与呼气的比例从1∶2开始训练。呼吸功能训练-腹式呼吸:患者处于舒适放松的仰卧位,患者将一手放置于上腹部(剑突下方),另一手放在胸骨部,操作者与患者的手重叠放置。在患者缓慢呼气的同时,放在腹直肌上的手轻轻下压,吸气时嘱患者用手感受胸腹部活动的变化。 深静脉血栓预防 合理饮食,禁烟、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协助患者进行踝泵运动。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视病情和自理能力使用弹力袜。若发现下肢肿胀、胸痛或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骨质疏松预防 应加强主动、被动活动,增加日照时间。食用富含丰富钙的食物,比如牛奶、豆腐、虾皮、绿色蔬菜,避免过多摄入食盐、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食油腻煎炸之物。遵医嘱用药给予钙片等。 心理护理 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康复效果,应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消除不良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