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147项科研项目 111项科技成果奖 科技赋能医疗 智慧护航健康 |
|
(上接第1版) 2023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各级重点学科44个,其中“生殖医学”为国家重点专科,“口腔医学”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智能医学与生物医学”“医学工程技术”为省级重点新兴交叉学科。多学科的蓬勃发展,为该院高质量发展和前瞻性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术创新激发新动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临床新技术创新,积极构建“攻坚克难—示范引领—普及推广”的三级医疗技术创新和保障体系。2023年,该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94项,填补国际空白5项、国内空白10项、省内空白52项。 其中,该院神经内科许予明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基于实时扩增错误折叠蛋白检测技术的诊断方法,相关研究发表在《转化神经变性病》等杂志上。该无创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在疾病的极早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致病蛋白,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靶向运动神经元病致病蛋白结构的高通量诊断技术,有望纳入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指南,可以实现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筛查、无创精准诊断。 感染科曾庆磊团队填补了索磷布韦治疗两类特殊人群(即慢性丙肝孕妇和慢性丙肝婴幼儿)的空白。曾庆磊团队基于索磷布韦的方案,治疗2例重症慢性丙肝孕妇和1例3岁以下的重症慢性丙肝婴幼儿,并实现丙肝根治,且在随访的1年~1.5年,母婴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该技术将更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临床决策依据。 单肺隔离通气管理中常用的双腔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封堵器存在管径较粗、封堵器套囊易发生术中移位漏气、套囊压力过高时会压迫人体气管黏膜等问题,麻醉科徐玉灿团队自主设计研发了智能气道监测技术。智能气道监测技术可将支气管封堵器套囊位置及距离变化、套囊压力、中心温度、气管内湿度等数据通过蓝牙、医用WiFi(无线局域网)、Zigbee(紫蜂技术)等无线传输到监护仪或手机移动终端设备,协助医生进行人工或自动调控,维持患者各项监测指标在正常范围。该技术中控压型气管导管已上市,智能可视支气管封堵器正在启动上市。此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是医工交叉的典型代表。 肝胆胰外科党晓卫团队实施了国内首例3D(三维)腹腔镜辅助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分流治疗布加综合征技术。该团队借助腹腔镜的创伤小、恢复快、感染风险低等优点,创新手术方式,将手术切口从25厘米~30厘米缩短为10厘米,降低对腹腔脏器的牵拉、暴露风险,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作为国内第一批、河南省唯一获得六大移植资质的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共完成人体器官移植828例,其中肝脏移植例数居全国第8位,肾脏移植例数居全国第2位,儿童肾脏移植例数居全国第1位,肺脏移植例数居全国第7位,心脏移植例数居全国第12位。 搭建创新人才梯队 “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平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我们医院一贯秉持的用人策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王成增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2023年2月16日,马歇尔国际消化病医院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揭牌。该院将聚焦消化病(尤其是消化肿瘤领域)开展国际领先的高水平诊疗,同时推进以临床为中心的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与医学人才培养,构建“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建设成为立足河南、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高水平消化病医院。而这,仅仅是该院人才布局的一个缩影。 2023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搭建创新人才梯队,积极集聚和培育人才,全职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歇尔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团队等;招录203名博士研究生,在站博士后151人;培育各级各类科技人才47人,其中3人入选2023年中原英才计划中原学者,10人被认定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8人入选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入选2023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 2023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人才建设、学科排名、课题立项、成果与高水平论文数量,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2024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继续加强与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推动医学技术创新,聚合平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引培机制,继续以创新驱动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