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桂梅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面瘫,症状表现为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鼻唇沟消失等,常伴有恐惧、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将影响日常生活。西医治疗面瘫主要为对症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等。但临床实践证明,面瘫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治疗,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拔罐等)优势明显。 病 例 患儿,女性,3岁,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哭闹或大笑,口角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不全,左侧额纹消失,以急性面神经炎收治入院。医生给予阿昔洛韦、甲强龙静脉滴注及中医外治法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 出院后,患儿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次入院治疗。医务人员为其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给予患儿维生素及甲钴胺营养神经,让其口服祛风、通络、活血的中药,并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外治法对其进行治疗。 四诊和参 患儿口角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不全,左侧额纹消失,舌淡红,苔白,脉浮,大小便正常。 治疗难点 因患儿反复住院治疗效果不佳,家长非常焦虑,担心患儿病情反复及预后等问题。 患儿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经脉痹阻,故口眼歪斜。面瘫症状影响容貌、饮食和语言功能,容易复发,使患儿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中医调理,预防症状复发,成为治疗及护理难点。 治疗措施 采用中医外治法联合功能训练,改善面瘫症状。 针灸疗法 取左侧阳白穴、攒竹穴、头维穴、丝竹空穴、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翳风穴、四白穴、颧髎穴、风池穴、右侧合谷穴进行针刺治疗,配合轻刺激手法和电刺激,快速轻轻捻、转,强度以患儿耐受为宜。治疗时长与频率为1次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小儿推拿及拔罐 循经远取足阳明胃经合足三里穴,能温通脾胃之气,使气血生化之源充盈,濡养经筋。闪罐法:患侧面部闪罐,可以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增加肌肉血流量。 表情功能康复训练 用拇指指腹呈螺旋状向患儿脸部外上方轻揉按摩,可以放松面部肌肉;运用Rood技术(也称为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进行抬眉、皱眉、闭眼、耸鼻子、提上唇和示齿,努嘴、鼓腮、发音、吹气球等表情训练,每个表情10次,每天3遍,共训练4周。 中西医结合健康宣教,以缓解家长焦虑。 饮食指导 饮食应以健脾祛湿的食物为主,避免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康复指导 注意患儿的面部保暖;患儿左眼睑不能闭合,有感染的风险,睡觉时应佩戴眼罩,避免用双手揉搓眼睑。 情志调护 在治疗过程中多次与患儿及家长积极沟通,帮助其建立治病信心,放松心情。 治疗效果 经过中医外治法配合表情肌康复训练,数天后,该患儿左眼可闭合,左侧额纹可见,口角歪斜较前明显好转。 (作者供职于深圳市儿童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