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初诊 王某,女性,9岁,学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3年,有余。3年前,家长发现患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无纪律性,上课听讲不专心,学习成绩一般,未重视;现在,患儿仍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无纪律规矩,无法正常上课,情绪不稳定,做危险动作,睡眠欠安,纳食尚可,大便稀,舌红、苔白,脉数。 中医诊断 脏燥。 辨证分型 肝肾阴虚证。 西医诊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治法 滋水涵木、安神益智。 处方 生地颗粒9克,熟地颗粒9克,山茱萸颗粒9克,山药颗粒15克,茯苓颗粒20克,牡丹皮颗粒9克,菊花颗粒9克,泽泻颗粒9克,枸杞子颗粒9克,天麻颗粒9克,钩藤颗粒9克,煅珍珠母颗粒20克,龙骨颗粒15克,炒栀子颗粒6克,黄芩片颗粒9克,炒神曲颗粒9克。共14剂。 用法 水冲服,每天1剂,分3次服用。 二诊 患儿仍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无纪律规矩,纳食、睡眠改善,大便正常。 处方 北柴胡颗粒6克,炒白芍颗粒15克,太子参颗粒9克,麸炒枳实颗粒6克,炙甘草颗粒6克,茯苓颗粒15克,麸炒白术颗粒9克,石菖蒲颗粒12克,天麻颗粒12克,炒酸枣仁颗粒9克,丹参颗粒20克,当归颗粒9克,郁金颗粒9克,钩藤颗粒9克,龙骨颗粒20克,菊花颗粒9克。共14剂。 用法 水冲服,每天1剂,分3次服用。 三诊 患儿病情稳定,纳食尚可,大便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弱,鼻甲肥大。 处方 北柴胡颗粒9克,炒白芍颗粒15克,麸炒枳实颗粒6克,炙甘草颗粒6克,茯苓颗粒20克,陈皮颗粒9克,姜半夏颗粒9克,石菖蒲颗粒12克,制远志颗粒9克,丹参颗粒20克,郁金颗粒9克,醋香附颗粒9克,天麻颗粒12克,煅珍珠母颗粒20克,炒神曲颗粒9克,菊花颗粒9克。共14剂。 用法 水冲服,每天1剂,分3次服用。 按语 《医经溯洄集》中记载:“阴阳之在人,均则宁,偏则病。无过不及之谓均,过与不及之谓偏。”患儿病程日久,脏腑功能紊乱,阳亢有余,肝阴不足,乙癸同源,休戚相关累及肾阴。肾内藏水火,肾阴不充,虚热内生,水不涵木,浮阳不潜,更易致阴虚阳亢,虚风内动。笔者的老师马丙祥教授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结合舌脉象,辨证为肝肾阴虚证,治疗上强调健脾滋肾,补而通之,以气血通畅,内固根本,安和脏腑,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宜滋水涵木、安神益智。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味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味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药合用,“三补、三泻”。患儿多动,神思涣散,加天麻、钩藤、珍珠母、龙骨,平肝潜阳,镇惊宁心安神;栀子、黄芩、菊花,疏风清热,泻三焦火邪,可增加宣泄瘀热之力,防阴虚火热之证;神曲可理气消食,全方共奏健脾滋肾,安神益智之功效。 二诊患儿病情稳定,情绪稳定,纳食、睡眠改善,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平。方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以健脾平肝,加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当归、石菖蒲、丹参、郁金,气血同调,行气活血,补血祛瘀;龙骨,镇惊安神。 三诊患儿病情稳定,大便偏稀。方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健脾疏肝、化痰益智。方中加远志,安神、益智、祛痰;石菖蒲,醒神益智,二者配伍,通心窍、交心肾,益肾、健脑、聪智,开窍启闭宁神之力增强;丹参、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将五脏和合,气机升降协调,阴阳平衡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五神藏养于五脏,五脏精气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马教授在辨治该病时不囿于心肝,重视人体是一个形神统一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盛衰均牵动与其他脏器的相互联系,从而病及其他脏器,临床诊疗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肺肝之一身气机及脾胃之中焦气机升降、五行生克的相互关系,调和五脏一体。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