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晚期肺鳞癌治疗有了新选择 |
|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 通讯员李惠子 张米娜)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王慧娟团队发起的一项在晚期肺鳞癌患者中一线采用短疗程(2个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在权威医学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肺癌是全球发病人数第二、死亡人数最高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高达85%。其中,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简称肺鳞癌)占非小细胞肺癌的25%~3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亚型。 免疫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模式。但这种模式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和免疫治疗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过量的化疗会杀伤免疫细胞,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这种治疗模式怎么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何在缩短化疗疗程的同时,不影响疗效又减轻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呢? 该研究由王慧娟团队发起并牵头,联合省内5家分中心(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和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完成,历时4年。在入组患者中,经过2个周期的化疗(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后没有进展的患者,继续采用信迪利单抗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产生不可耐受毒性,或者治疗至2年。该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11.4月,次要终点ORR(客观缓解率)为70.5%和DCR(疾病控制率)为93.2%,患者取得了完全不劣于目前标准(4周期~6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结果;患者的不良反应大大降低,高级别(≥3级)肺鳞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10.9%。 为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该研究还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基线存在BRCA2(基因名称)、BRINP3(基因名称)、FBXW7(基因名称)、KIT(基因名称)或RB1(基因名称)突变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FS明显更短;同时,对血浆ctDNA(循环肿瘤基因)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线ctDNA阴性或在C2(第2治疗周期)ctDNA达到清除的患者PFS明显更长,这预示着ctDNA的早期动态变化和清除或可用来指导患者个体化诊疗。 该项Ⅱ期临床试验取得了客观的疗效和生存数据,且有着更轻的毒副反应,有望成为晚期肺鳞癌免疫联合化疗的治疗新模式;探索性分析发现借助ctDNA早期清除情况,可为患者个体化的适应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