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雷锋精神感召着我 |
|
□刘传俊
“东风柔,柳丝抽,田间新土香初透,江山万里花如绣,燕子多情飞不休,正春时候。春暖花开,姹紫嫣红,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正是在这美好的春天开始的……”这是我读高中时,在《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里》作文中开头的几句话,虽然已过去近50年了,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 在作文后面的段落里,我曾写了一个例子。那次,我们学校在市区的电影院包场看电影,作为班长的我,负责分发电影票,虽然有的同学迟到了,但是我坚持发完最后一张电影票才进场,导致没看成完整的电影。当时我想,向雷锋同志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放眼未来。 雷锋的名字,在我上小学时,就已刻在脑海中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感情饱满地给我们讲雷锋苦难的童年,以及他参加工作、立志参军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光辉一生。他所做的一件件不留姓名的好事,深深地烙在了我幼小的心田里。 雷锋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般毫不留情,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我们把这段话作为“字帖”,衬在米字形方格本下面,比照着用毛笔描摹。我们的作业本封底,都印了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在有线广播里,也时常播放这首歌曲。放学了,老师让我们按照村庄排队,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出校门,经过麦苗青青的田埂,走进树木萌芽、炊烟袅袅的村庄。 那时候,风清气正,天蓝水碧。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我眼前所见到的,水乳交融般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由于雷锋精神的感召,甘当无名英雄,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大哥哥、大姐姐早晨收工后,都义务去采摘田边、地头成熟了的蓖麻,送到生产队的晒场里;年轻人吃完晚饭后,趁着月光到城市里拉土肥,还不要报酬。我和小伙伴趁中午大人们休息时,悄悄从水坑里给牛圈抬水,还帮孤寡老人抬水、送蔬菜,一旦被大人们发现了,脱口而出的就是那句话:“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所居住的村庄与设有供销社的窑场村隔一条梅溪河,河上没有架桥,只能踩着垫脚石过河。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到供销社用鸡蛋兑换学习用品,回家时天色将暗。过河时,我遇到同村的一位白胡须老人,便主动上前搀扶。我的布鞋虽然被河水溅湿了,但是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家里当时没有钟表,清晨上早自习全靠估摸时间,有时头顶满天星斗,呼唤同窗结伴到校,有时则独自一人。我悄悄地打开教室的窗户(因农村条件差,窗户没安装玻璃)跳进去,提起水桶到附近水坑里提水、打扫教室卫生…… 读高二时,我被评为“三好学生”,奖品是一本盖了学校鲜红色印章的《雷锋的故事》。高中毕业那年7月,语文老师马德修在我的“工作日记”本上留言鼓励:愿你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红色接班人”!雷锋同志的名字,再一次深深铭刻在了我的脑际。与高中生活作别,我将“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用毛笔写成条幅挂在床前,天天观看,日日思索。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到了暑假才回来。还是那条河流,下雨后浑浊的水势还未完全消退。同村的二娘走亲戚回村时,面对河水一筹莫展。我二话没说,挽起裤管,赤脚背起二娘,蹚水过河。事后,我从未提过,也无人知晓。后来,二娘见了我父亲,笑着说我父亲养了个好儿子。我心知肚明,这是雷锋精神作用的结果。 我参加工作后,每年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里,我都会与年轻朋友一拍即合,高举团旗走上街头,各尽所能,为路人免费擦皮鞋、测血压、理发、修自行车等,还散发有关雷锋精神的宣传资料…… 那年,我有幸现场聆听了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所做的精彩报告,再次被雷锋精神深深感染。 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多少年过去了。雷锋同志无私奉献、勤奋好学、乐于助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坚持不懈的高贵品质,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行动不便的乘客让座;帮助体弱者拿东西;护送迷途儿童回家;及时向有难者伸出援助之手……这些身影随时随处可见。 “学雷锋纪念日”又到了,当我看到成群结队的年轻人走上街头为市民服务时,好像回到了当年青春队伍里:雷锋精神代代相传,雷锋的名字永远写在春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