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春雪似花好读书 |
|
□卜俊成
新年的喜庆劲儿还在门楣两侧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上随风荡漾,农历甲辰年的第一场春雪就迫不及待地喜从天降了。“麟经书大雪,此瑞古今稀”,正如宋代诗人李正民在诗作《再次春雪韵(其一)》中描述的那样,看来即将到来的又是一个瑞雪兆丰年。面对翩翩起舞的雪花带来的万千情愫,古人常把赏雪作诗、雪夜访友、对雪小酌、遇雪开筵等视为会雪雅事。不过在我看来,雪天围炉读书也别有一番情趣。 大雪纷飞时节,把市井的喧嚣关在门外,围坐火炉旁捧上一卷诗书,在获取阵阵暖意的同时,或品读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为精忠报国而沙场秋点兵的豪迈气概;或在“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中,感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快意恩仇;或体悟哲人在叩问生命的意义时,所写下诗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中蕴含的恬淡意境,都是一种值得慢慢回味的惬意时光。 这时,倘若在小火炉上烹上一壶热茶,更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雅致。因为屋外的冰天雪地,与室内的热腾腾辉映成趣,总能给人映照出踏实、温暖和清欢的意味来。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曾在《冬日》中自述道,他喜欢在落雪时节,用“小洋锅”(铝锅)煮豆腐。在他看来,“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一边读书,一边简单地烹饪,算是一种雪天围炉读书衍生出来的美好生活方式吧! 提起吃,自然就回忆起在故乡围着煤火炉子读书的时光。那时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在厨房内临近门的一侧,用砖砌一个如现今洗衣机大小的煤火炉子,供平日做饭用。煤火炉子边缘与里侧墙壁之间架一个木板,用来摆放食用油、醋、酱油等调味品。木板下面,则是和煤池,通常人们会把煤及一定比例的土和成煤泥,作为煤火的燃料。煤火也就成了雪天我在家读书时,获得阵阵暖意和美味食物的源泉。 那些日子,如果是在冬末初春下雪的周末或寒假,我总喜欢围坐在煤火旁,一边捧读《鲁迅全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书,一边烤红薯吃,有时还会煮一锅很稠的白米粥。每次回想起那种屋内外寒冷与温暖的对比,再加上精神和味蕾的双重享受,总能让人体会到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记述的那种“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的欣喜与幸福滋味。 此刻,窗外的雪已渐渐停了下来。我手握书卷,想象着记忆中的炉火和初雪,仿佛看到,在季节和人生的雪天饱读诗书的人们,正在和春天不期而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