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COVID-19恢复期的中医防治
高血压病患者如何科学运动饮食
淋巴管畸形患者的护理方法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干预时机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及治疗有哪些
白内障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手术室物品该怎么清点
1
11 1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COVID-19恢复期的中医防治
 


□马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侵袭机体后诱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主要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SARS-CoV-2感染人体后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变,病情表现亦是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甚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衰竭(MOF)。
继COVID-19爆发后,恢复期患者后遗症的出现再一次引起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COVID-19感染后继发纤维化肺病的发病率会大幅度上升。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间质性肺部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死亡率高且治疗选择有限。其特征是肺组织结构重塑、异常伤口愈合、气体交换障碍及肺功能受限,以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最为明显。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其中最普遍和最病态的一种特发性肺纤维化,也是许多间质性肺部疾病常见的终末期病理途径,临床上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总体发病率与死亡率随着年龄与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通过对大量COVID-19患者的切身诊治及证候分析,同时结合气候环境特征和新冠病毒的理化嗜性,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指出武汉新冠疫情属中医寒湿疫,并对寒湿疫的因机证治做了详细地阐述。寒湿疫以嗜寒湿之戾气为因,病位早期在黏膜三表,中后期则以肺为主、波及他脏。早期是治疗和预防寒湿疫之关键,至中后期则病邪入里,随质(体质)成态,则需随证思辨,个体施治。另外,将寒湿疫分为郁、闭、脱、虚4期,同时根据各期患者的证候特征又将其又分为多个证型,进而建立了“四期十六证”的寒湿疫辨治体系。通过临床的广泛使用和临床研究,发现恢复期的系列方药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这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殊外感病,从肺系而发或波及肺系是其重要发病特征。疫病之因有“环境”和“种子”两个层面的因素,“环境”者,即寒、热、燥、湿、浊等外界的气候或地域因素,与普通外感病无异,是决定疫病寒热燥湿属性的重要因素。“种子”者,即为“戾气”,其赋予了疫病传染、恶毒之属性,是疫病特有的病因。因此,对疫病的治疗亦从“环境”和“种子”两个层面入手,对于“环境”因素的调理,与普通外感病类似,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浊者化之(芳香药物可辟秽祛浊),通过对“环境”的调理,可良好地扭转疫病之“态”,为清除病原体奠定基础。对于“种子”因素,中西医在短时间内皆无剿灭之法,但中医可以通过对“态”的调理,同时巧用辟秽、解毒类药物,通过升散、清降、补益等方法恢复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进而激发机体免疫以抵抗戾气。
COVID-19恢复期肺纤维化是诸多症状中亟待关注的临床痛点,针对此,中医药治疗具有显著优势。肺纤维化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变脏腑从肺、脾、肾入手,补益肺、脾、肾之气阴的基础上,应配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清热解毒等治法。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探寻肺纤维化疾病证候演变规律的根源。此外,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构建出集预防、诊断、预后于一体的系统化COVID-19恢复期肺纤维化的中医诊疗体系,以贯彻落实“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诊疗思想,从而减少COVID-19恢复期肺纤维化人群的发病率。
(作者供职于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