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2次~3次,或者2天~3天才大便一次,伴排便困难、粪便量少且干结。但是,也有少数人平素2天~3天才大便1次,且大便性状正常,此种情况不应认为是便秘。比如,大便由原来每天1次或每2天1次变为2天以上或更长时间才排便1次,并有性状改变,应视为便秘。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一般会长期存在,会影响生活质量。便秘的病因多种多样,以肠道疾病较为常见,诊断时要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常见病因
器质性便秘的原因 1.直肠与肛门病变可以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恐惧排便,比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等。 2.组织系统病变导致排便无力,比如大量腹水、膈肌麻痹、系统性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等。 3.结肠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如结肠良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先天性巨结肠,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 4.腹腔或盆腔内肿瘤的压迫,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5.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便秘:铅、砷、磷及汞中毒;截瘫、脊柱结核、多发性神经根炎、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脑血管意外、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尿毒症、糖尿病、昏迷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门静脉高压症或心力衰竭,直肠黏膜充血,使排便反射减弱或消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应用吗啡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钙通道阻滞药物、神经阻滞药物、镇静药物、抗抑郁药物,以及含钙、铝制剂等使肠肌松弛引起便秘。 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原因 1.进食量少、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肠蠕动减弱。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打乱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4.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5.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以将粪便排出体外,常见于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腹肌衰弱(比如多胎妊娠、肥胖或急剧消瘦者)、肠平滑肌衰弱(主要见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运动量少、肛提肌衰弱(经产妇)、妊娠后期平滑肌功能降低等。 6.结肠冗长。
临床特点及意义
急性便秘 患者多伴有腹痛、腹胀,甚至恶心、呕吐,多见于各种原因的肠梗阻。 慢性便秘 患者一般无特殊表现,部分患者有口苦、反流、腹胀、食欲减退。粪块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可引起腹胀,排便时有左腹部或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可在左下腹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排出粪便坚硬如羊粪样。粪便在直肠停留过久,可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粪便过于坚硬,排便时可引起肛门疼痛或肛裂。便秘还可以造成直肠、肛门过度充血,容易导致痔疮,严重者可因痔疮加重及肛裂造成便血,患者亦可因此感到紧张、焦虑。 鉴别诊断及伴随症状 1.由肠梗阻所致,可伴有腹痛、腹胀、呕吐、腹内包块等。 2.由肠肿瘤、肠结核及克罗恩病所致,可触及腹部包块。触到腹部包块时,需要与生理性结构进行鉴别。 3.伴消瘦、贫血、粪便形状改变,应考虑结(直)肠癌。 4.肠结核及克罗恩病常有右下腹压痛。 5.便秘与腹泻交替,应考虑是否有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 6.排出羊粪样粪便,多为结肠性便秘。 7.粪便坚硬、粗大,便秘原因多在直肠。 8.伴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症状,应警惕肠结核或结核性腹膜炎或腹腔内恶性肿瘤。 9.生活环境改变、精神紧张后出现的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 10.慢性习惯性便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此外,中老年人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进行性加重,应考虑结肠癌;有腹部手术史者,反复便秘伴腹痛应考虑肠粘连的因素;新生儿严重便秘,应考虑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无排便,应检查有无锁肛。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