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下一版  
雷火灸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的慢性尿潴留的护理体会
点燃生命之火
让患者家属在混乱中找到方向
一种减重代谢手术胃引导管
1
11 1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雷火灸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的慢性尿潴留的护理体会
 

□许笑蕊  高  雅

   尿潴留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脊髓损伤导致的尿潴留属“癃闭”范畴。“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天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其中,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机为肾气不足、三焦运化失调,膀胱功能失调,“癃闭”随之发生。

中医特色疗法雷火灸《黄帝内经》对“癃闭”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病癃闭,邪伤肾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有关于“癃闭”的内容,认为“癃闭”与膀胱气化不利、水湿互结、脾肾两虚等有关。
    雷火灸属于明火悬灸,其灸条燃烧时产生大量的药化因子,可随着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采用“以面罩位带腧穴”(以病灶部位为中心并扩大灸疗范围,同时带上1个~2个敏感穴位)的治疗方法,配合七大手法及摆阵疗法,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

案例分析

   运用雷火灸治疗尿潴留可通闭、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以改善排尿障碍。本次用一则案例来做详细介绍。
    患者陈某,男,37岁,2023年10月31日摔伤后导致颈椎损伤,出现四肢软瘫无力,11月8日进行手术治疗,仍遗留四肢运动感觉障碍伴二便障碍,11月23日以“脊髓损伤,高位截瘫”为诊断入院。患者膀胱憋胀时可少量自主排尿,于11月28日进行膀胱彩超检查。检查发现残余尿量为760毫升,遂给予间歇性导尿,每日4次,并于12月6日开始进行雷火灸治疗。治疗原则:温补肾阳,通利水道。

护理措施

   第一次施灸
    对患者的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进行雀啄灸,每穴施灸九壮,在膀胱区进行回旋灸、螺旋灸及拉辣式灸法。雀啄灸阳陵泉穴、三阴交穴、涌泉穴每穴6次,九壮。手法施灸后,给予中极穴区摆阵30分钟。施灸时,患者的膀胱区有过电感,热感向左下肢传递。
    施灸后,患者夜间漏尿量增加,晨起导尿量为550毫升。未施灸前,患者晨起导尿量在500毫升~700毫升之间。
    第三次施灸
    按原方案施灸,灸毕观察患者的导尿量,每次导尿量在200毫升~400毫升之间。
    第六次施灸
    雀啄灸中极穴10次,四壮后患者出现排尿,呈滴状,约10毫升。
    第十次施灸
    施灸后观察患者,并把间歇性导尿次数改为每日2次,每次导尿量约200毫升。
    第十二次施灸
    雀啄灸涌泉穴时,患者感觉足底有凉感。施灸结束后,凉感转为温热感。
    第十五次施灸
    雀啄灸中极穴两壮后,患者出现自主排尿,排尿时间约20秒。因为患者近日导尿量为100毫升左右,所以将间歇性导尿次数改为每日1次。
    本次疗程为20天,于12月29日停止间歇性导尿。

小结

   雷火灸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灸条及特有的手法配合,具有针、灸、药三位一体的作用,其特点是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比普通艾条产生的热辐射力至少大两倍,温度最高可达240摄氏度。在治疗疾病时,以患病部位为主,也可扩大范围,以更好地疏通经络、增强疗效。
    《黄帝明堂灸经》言:“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医宗金鉴》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均强调灸法要取得疗效必须“火气远达”“气到”,即调动人体的正气。
    针对此病例,本次治疗效果显著。雷火灸对于脊髓损伤后气虚血瘀证型,临床表现有排尿障碍的患者有很好的效果。此方案的选穴原则是温灸膀胱区及任脉处穴位,以促进经络通和气血运行,膀胱得热而气化功能加强,尿道通而不阻水,加灸关元穴、气海穴,使腑气畅通,有助于膀胱排泄改善。灸三阴交穴以通脏腑经络,诱发尿意。
    雷火灸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能够通经活络、补气活血,气血通畅,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或者治愈患者的排尿障碍。该灸法作用迅速、疗效突出,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