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水丰草茂花正开
江南的春日
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读李河新散文札记
书画作品
院中的石楠
1
11 1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读李河新散文札记
 

□赵洪亮

 

   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李河新作为新时期党的驻村干部,从脱贫攻坚到巩固脱贫成果,到美丽乡村建设,扎根乡村6年。紧挨笔尖的民情、民风,他用朴素的笔墨勾勒一册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结合的乡村画卷。下面,我从人物、语言、意境的构建等几个层面,谈谈李河新散文的特点。
    李河新的散文始终贯穿一个主线,那就是乡村。在他看来,鲁山县辛集乡白村俨然是中年后的精神家园。他的文章饱含深情,围绕村庄以“点带面”,描写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折射时代变迁,笔墨在广角镜下慢慢地伸缩,用新视角捕捉现实与浪漫主义契合的切入点。
乡土气息浓郁的人物形象
    李河新笔下的人物普通、善良、勤劳,甚至有些谨小慎微。他的散文以一个普通的村庄为蓝本,切入角度紧贴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乡村小人物的生活全貌。其中,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人物性格踏实,命运没有过多起伏,就像村前房后的庄稼、草木一样。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甚至是乡村俚语,真实、生动、鲜活、形象,乡村气息浓郁。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碰面的人物形象有老徐叔、增发、五保户刘大爷等,李河新将他们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说,饱满的人物形象往往离不开符合身份的语言特质。在《年味儿》中,李河新写道:“‘爹,我给您买的羽绒服,您穿上合适吗?’‘孩儿他爹,快尝尝捞面条,这是今年地里的新麦子。’殷勤的女人们脸上喜气洋洋,一扫往日的疲惫。‘孩子学习还好吧!’在外漂泊一年的男人们牵挂着家,他们出去打工就是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还有李河新时常提到的增发,守着病重8年的妻子不离不弃,在被病痛追赶的日子里,增发依旧喂猪、放羊、耕种田地,就像紧抓大地的野草,柔韧倔强。我们看到的是当下农村人自立自强的形象。
鲜活语言的精彩呈现
    从散文的语言来看,李河新的文字既有熟悉的乡音,又有农村人物之间肢体语言的呈现。
    比如:“遇见扛着锄头下地的刚抱了孙子的老徐,我大声地问:‘花生都卖完了吗?’‘李书记,卖完了,今年花生大丰收。’”寥寥数语,使人物立体饱满,呈现出一派崭新的乡村景象。
    李河新是一位紧贴大地行走的散文作者,他的散文语言既鲜活又灵动。质朴的语言只有深耕那片土地的人才具备,这是模仿不来的,也是很多生活在城市的游子无法临摹的乡愁。阅读后,仿佛可以令人看到村民脸上的喜悦表情,以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把驻村干部与村民鱼水情深的场景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晚秋的乡村》中,“太阳高过头顶,城里的专家来了,大队部院里站满了村民。‘大夫,我最近感觉身体消瘦,还口渴,您可以给我测量一下血糖吗?’69岁的徐哥急切地问专家。‘您先别着急,我这就给您测量血糖。’专家耐心地解答。”这种口语式的写作,更契合乡村,给人自然、亲切的感觉。
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就创作意境而言,李河新侧重于人物所处的环境,擅长动态与静态之间的自由转换,在设定画面的基础上层层递进,给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切入感。
    “夕阳的余晖,把屋舍、树梢、田埂、地垄,涂上了一抹金黄,整个村庄沉静下来,散发着金子般厚重又落寞的光辉。一群老人聚在村里的大舞台旁闲聊着,在晚霞的映衬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炊烟从屋顶升起来,此时的乡村,像一首田园诗、一幅水墨画、一支动听的歌谣。”
    李河新的散文,是一幅美丽乡村的长卷,上面有淳朴的乡音、洁白的云朵、南飞的大雁,还有远处金黄色的野菊花,灵动、鲜活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他这种写作方式,从细微处出发,让老旧的乡村色调变得澄明,这也是多年来形成的风格使然。
    现场感,是我对李河新散文的界定,这给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带来了“第一手”资料。
    在我看来,这6年的驻村生活,是李河新在用心读一座村庄,读自己慢慢变得沉稳的内心,读和他朝夕相处的村民。他的散文,为我们的阅读拓宽了新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脱离以往写乡村的旧模式。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