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六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痹病的分类
如何成长为一名中医医生
针刺和耳穴压豆治疗呃逆
力倡外治疗法 研发新制剂
征 稿
1
11 1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谈痹病的分类
 


□娄玉钤

痹病也称“痹”“痹证”“风湿病”等,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也可由内生风、寒、湿、热、痰瘀引起)导致,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历史文献中的某某痹及某体表部位的痛,如肩痛、臂痛、腰痛等,都属于痹病的范畴。痹病以皮、肉、脉、筋、骨,甚至脏腑的经络气血“不通”“不荣”为主要病机。痹病在临床上有慢性、渐进性、反复发作等特点。历代医家对痹病都很重视。然而,痹病的命名及分类,颇不一致。《中国痹病大全》记载有关痹病的名称超过400种,其分类繁杂混乱。清晰、合理的分类是对疾病认识的升华,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依据历代医家对痹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认识,结合笔者的体会,充分考虑临床实用性,笔者认为应从痹病的病因、部位、证候、特征等为主线进行分类。

按病因分类
中医的病因、种类很多。有外感的“六淫”,有内伤的“七情”,还有饮食、劳倦、虫兽、外伤等。这里痹病的病因,指的是感受风、寒、湿等病邪,即外因。自《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经典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对外因致痹多有发挥。如近代医者认为,外感风、寒、湿致痹虽较常见,而内生风、寒、湿、热等病邪致痹在临床上的辨证更重要。以病因为主线,近代医者通常将痹病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寒、湿、热直观上指的是病因,而更深一层表示的是痹病的临床表现特点,由于中医临床病因学的特点是“审证求因”。从病因辨证的角度,临床上将痹病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进行论治,这对大部分痹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有些表现为口、眼、鼻干燥较突出的痹病(并不罕见),按上述理论进行论治,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这就说明,痹病的病因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还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国医大师路志正对此类痹病研究颇深,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了“燥痹”一名,他认为“燥痹”之发,缘由先天禀赋不足,阴液匮乏;或木形、火形之躯,阴虚火旺;天行燥邪或温热病毒,损伤津液;或寒湿内盛、郁久化热、灼伤阴津等,使机体阴液损伤,组织失充、失养,筋脉闭阻不通而成。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燥痹”的提出,完善了中医风湿病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中医风湿病学的重大贡献,使上风、寒、湿、热等病邪不能包括的“燥痹”进入应有的历史领域,解决了中医风湿病学多年未决的问题。自此,从病因学角度已经有了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燥痹5种。笔者认为,可将其统称为“五因痹”或“五邪痹”,它代表了痹病的病因学的完善和发展。至于“暑痹”,在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前,暂不列入。
按部位分类
按组织分类 中医认为人有“五体”,即皮、肉、脉、筋、骨。这是痹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因此临床有相应的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以上5种痹病,称为“五体痹”(《黄帝内经》也称“五痹”)。“五体痹”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多次对其进行研讨,统一了“五体痹”的概念、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等,为痹病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按脏腑分类 中医认为“五体合五脏”,“五体痹”进一步发展可深入脏腑,影响脏腑功能,而形成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肾痹,统称为“五脏痹”(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对“五脏痹”历代医者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整理,今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按体表部位分类 《医林改错》曰:“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痛,总名曰痹证。”因此,此类痹病名称一般称为某部位疼痛,如身痛、臂痛、颈痛、背痛、腰痛、骶痛、膝痛、足痛、腿痛等。此类痹病中,以颈、肩、腰、腿痛为重点,不少医院设立了颈肩腰腿痛专科,甚至成立颈肩腰腿痛医院。因为按体表部位分类的痹病,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关系密切,故近年来此领域按此分类的痹病的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康复学等方面发展较快,这是中医风湿病学领域中可喜的进展。
按证候分类
证候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概念,其对确立治疗原则或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黄文东在《实用中医内科学》中依据痹病正邪盛衰的不同,将其分为虚痹、实痹两大类证候。但在临床上,瘀血、痰浊证候不但常见而且十分重要,在不少痹病的辨治过程中,有突出的地位。因此,将痹病只分为虚实两大证候是不完整的,至少是与临床实际不符的。现代名老中医娄多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痹病新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在治疗上将痹病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包括痰浊)。在临床上依上述观点和方法诊治痹病,容易理解、操作简便、目的明确、疗效明显。笔者认为,可将这一证候分类称“三因三候痹”或“三候痹”。它代表了现代人对痹病病因、病机、诊治方面认识的提高。
按疾病特征分类
有些痹病在临床上有特有的征象,如历节风、鸡爪风、鼓槌风、狐惑、痛风等,其各有诊治规律,故将此类痹病称为特殊痹病。现代名老中医焦树德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尪痹”一名,专门表示痹病日久、机体消瘦、关节变形、肿大、僵化、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的一组临床特征。在临床上,有的痹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确能逐渐形成“尪”的状态,此时的辨治,有其比较特殊的规律。这种情况,在过去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尪痹”一名的提出,是对中医风湿学的重要贡献。
分类的水平,代表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水平。疾病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诊疗水平。痹病,列出以上几种分类,可以充分反映疾病的本质,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每一种分类方法,反映的只是从某一角度对疾病的认识。在临床上,遇到一个痹病患者,究竟该使用上述的哪一种分类最好?换句话说,该痹病究竟是什么分类中的什么病证呢?我们解决的方法应先抓主症,根据主症探求出疾病的本质,再结合上述各种分类的内容实质,最贴近(符合)的就是该痹病的最佳分类。对有些病性较复杂的患者的辨证,可以两种分类方法结合使用,如寒湿皮痹、肾虚腰痛等。
分类是一门学问。痹病历史悠久,病名繁多,想要有一个好的分类方法是不容易的。但为了痹病学的发展,依据学科的最新成果,建立一个好的痹病分类体系,是十分重要的。限于笔者的水平,提出上述粗浅的分类意见,定有不少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指正,共同发展中医风湿病事业。
(作者供职于河南风湿病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