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涵
      “医生,别的患者化疗结束就可以回去了,我为什么还要打‘肚皮针’?”有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内分泌治疗的时候,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打“肚皮针”。在介绍为什么打“肚皮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乳腺癌的相关知识。乳腺癌的现状
 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20年为59/10万,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近年来,随着内分泌治疗相关药物的研发,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大大改善,但是其死亡率仍旧较高。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来看,20岁后发病率逐渐上升,45岁~50岁为发病高峰期。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目前,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乳腺,因此内分泌失调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雌激素应是始动因素,而孕激素发挥了协同作用。在乳腺癌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约占70%。
 内分泌治疗又叫抗激素治疗,因为用的是前腹壁皮下注射给药的方式,所以俗称打“肚皮针”。内分泌治疗的机制主要是控制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阻止癌细胞与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结合,改变癌细胞生长所需的内分泌微环境,抑制癌细胞增殖,达到控制疾病发展、减少疾病复发的目的。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上,医生将患者的乳腺癌病理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然后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判断癌细胞表面或癌细胞内是否存在激素受体,若存在激素受体,则为激素受体阳性。这里的激素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如果癌细胞表面或癌细胞内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阳性),或癌细胞表面或癌细胞内存在孕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抑或癌细胞表面或癌细胞内既存在雌激素受体又存在孕激素受体,则患者可以接受内分泌治疗。如果癌细胞表面或癌细胞内不存在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就认为不适合进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抗雌激素药物、抗孕激素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卵巢功能抑制剂。
 手术治疗主要是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双侧卵巢切除。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降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作为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双侧卵巢切除存在争议,争议点主要是双侧卵巢切除后是否会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以及预防性切除与治疗性切除的效果是否相同。而药物治疗保留了卵巢功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且更安全,无创伤,维持了患者的尊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文中所说的打“肚皮针”指的是注射卵巢功能抑制剂,是药物治疗的一种。卵巢功能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有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等,可以抑制垂体功能,减少相关激素的生成,抑制癌细胞增殖。打“肚皮针”后,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戈舍瑞林,通常1个月~3个月注射一次,使用后主要有以下不良反应:1.面部发热、多汗、潮红,体重增加。2.可引起抑郁,全身或局部皮肤出现皮疹。3.会引发骨质疏松和糖耐量异常。4.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患者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告诉医生,让医生进行处理。
 通常,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的时间为5年,而高危乳腺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的时间为8年~10年。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要足疗程用药,做好乳腺癌的长期管理和控制,才能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门诊日间病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