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征 稿
王宏坤中医骨伤临床学术思想
医病先医心
脐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丛集性头痛的思路
“三伏贴”的应用原理
1
11 1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医病先医心
 

医病先医心
□李嗣泽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医者在诊疗疾病中,医病应当先医心。中医治疗疾病的这一独特理念,并不是指中医只关注心理层面而忽视生理层面的治疗,而是强调在治疗疾病时,医者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为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笔者发现,不少在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是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尝试中医诊疗。在接诊这些患者时,医者应从心理上打消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使患者对疾病和生命关系的有正确的认识;让患者知道,侵蚀生命的不单是疾病,还有精神和意志。
从科学角度看,如果人们总是被消极的心态笼罩,情绪就会低落,疾病就发生。反之,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情绪就会高昂,两种迥然不同的情绪,在体内产生的不一样的神经递质,对疾病的影响,则自然不同。
中医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例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医者会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叶桂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叶氏医案存真》中记载了一个通过医心治愈身体疾病的故事。一个穷汉因“穷病”来求诊,感到浑身疼痛。叶桂给了他几颗橄榄种子,让他回去种下。来年橄榄树虽未结果,但是穷汉因疾病流行,橄榄叶(可以入药)价格上扬而获利,因此开心不已,疾病也不治而愈。在这则案例中,叶桂通过给予穷汉希望和心理安慰,改善了穷汉的心理状态,从而间接治愈了身体疾病。
叶桂与穷汉的故事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智慧。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希望,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式等方法,中医能够间接或直接地治愈患者的身体疾病。
国学大师文怀沙70多岁时,不幸患上肝癌。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仅能活2个月,文怀沙心里稍微吃惊一下,便办理了出院手续,开始到处游玩。心情愉悦的文怀沙陶醉于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一路上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又一年过去,当他再次去医院检查时,肝癌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文怀沙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是治他病的奇方,更是续命的良药。
《青囊秘录》中记录:“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疾病令患者经受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患者不知道疾病是嫁接在生命之上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疾病作为生命体内部或外部环境失衡的一种表现,也遵循着从发生、发展到最终消亡的自然规律,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因此,医者治疗疾病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环境因素,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医者如果盲目依赖医学手段和药物,进行外在的肉体诊治,却忽视了患者内在的精神调理。一旦拯救方法失效,必然会导致精神崩溃。因此,中医在对待内心脆弱的患者,医心比医病更重要,“心病不祛,身疾难治”。这要求医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还需要博学多才,兼备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国学方面的知识,把多学科知识嫁接到诊疗工作中,对患者的治疗会事半功倍。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说,当被任用时,就出来做事;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如果患者都能把这种处世态度,应用在对待疾病上,不去过分担忧,疾病是否就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破坏作用,而最终隐藏或消失。
健康的精神、清醒的意识、充盈的元气,共同构成了人们真正的身心健康。
(作者供职于辽宁省盖州市中心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