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征 稿
王宏坤中医骨伤临床学术思想
医病先医心
脐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丛集性头痛的思路
“三伏贴”的应用原理
1
11 1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三伏贴”的应用原理
 


□王卓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也称“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法,在最炎热的“三伏天”将中药敷贴于特定穴位,达到补益阳气、散寒通络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三伏贴”是一种安全性高、易操作、适应证广泛、效果显著的中医传统疗法。
贴敷疗法较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三伏贴”有了新发展,张璐的《张氏医通》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侯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这是“三伏贴”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理论源流。
“三伏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能体现“冬病夏治”理念的疗法。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气血趋于体表,腠理疏松,经脉气血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此时可以提升人体阳气以治疗某些寒性、虚性病证,如寒邪侵袭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寒饮伏肺引起的咳喘等。
“三伏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穴位作用和药效作用。
穴位作用 穴位作用就是根据病证选择适宜的穴位,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人体穴位,疏通经络,纠正脏腑阴阳不调,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于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状态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药效作用 医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选择合适的贴敷方药,贴敷于人体相应穴位上,药物渗透性更好,可以直达皮下组织,局部药物浓度高,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药物和穴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三伏”中的“初伏”(头伏)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中伏”(二伏)即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末伏”(终伏)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标志“三伏天”的结束。2024年6月21日夏至,7月15日~7月24日为“初伏”,7月25日~8月13日为“中伏”,8月14日~8月23日为“末伏”;今年的“中伏”为20天,“初伏”至“末伏”共计40天。
“三伏贴”的贴敷日期为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故为治疗肺系虚寒类疾病的最好日期,贴敷最佳时辰为午时。当然,“三伏贴”也不拘泥于庚日,“三伏”期间均可进行。“三伏贴”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 21709.9—2008)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
需要注意的是,每贴的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成年人贴2小时~4小时,儿童贴0.5小时~2小时;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受到冷空气刺激,以免加重症状。同时,“三伏贴”并不是人人适用,有些情况需要禁用或慎用,如局部皮肤有溃破,或有过敏性疾病、血液相关疾病等;临床上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及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确保其应用安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