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为中医药教育筑牢法治之基
赵匡胤与莴苣
夏季保护脾胃很重要
养生食谱
1
11 1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为中医药教育筑牢法治之基
 

□禄保平

 

   中医药教育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学术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中医药人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础。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今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实施7周年。《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基本性法律,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中医药法》实施7年来,对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效保障了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中医药教育发展新格局。
    《中医药法》第七条指出:“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第三十三条则强调:“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这些条款规定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中医药法》为基本遵循,努力构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在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中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全方位贯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布的各项政策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努力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学课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增加中医药经典课程内容,将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纳入考核体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了“重实践、早临床、跟名师”的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以“三个融合”为抓手,不断创新中医药教育教学理念。立足学校实际,以医教协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校院、校企、校地合作,积极申报和建设了一批特色行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深入开展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开展特色中医药通识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等融入通识教育,构建了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注重“通专结合”的中医药特色通识教育体系。
    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扎实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着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指导,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着力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积极拓展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活动,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持续优化教学考核管理,进一步推进教考分离,不断改进形成性考核;持续加强教学全过程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
    以特色班和全过程教学班为依托,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近年来,学校在中医药教育方面注重打造仲景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注重增加特色课程模块,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仲景特色;认真总结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学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等特色班的成功培养经验,进一步强化和推广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依托非直属附属医院,积极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全过程教学班,培养更多特色突出、能力过硬、适应“健康中国”“健康中原”建设需求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二、以新医科建设为动力,积极推进中医药教育守正创新。
    我们应从唯物史观出发,立足新医科建设背景,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着力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中医药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古代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动植物学、地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精华,不断吸收融合当时的最新科技成果。可以说,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一门融合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学科体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单一学科创新瓶颈凸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是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实践也充分证明,学科交叉是培养包括中医药在内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等,均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如何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一流中医药人才,是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必须不断完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约束导向机制,引导学校和教师打破学科边界组建学科交叉教师团队,革新教育理念,以交叉团队为架构开展教研活动,推进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师交叉学科思维培养和塑性;组建跨学科专业学习小组,使不同专业学生针对同一问题,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用多学科知识共同分析解决问题;指导老师引导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交流讨论与深度合作,借鉴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学生学科交叉思维的培养。
    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还应积极探索招生模式改革,多途径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例如,争取教育和卫生健康部门政策支持,突破现有招生模式,招收具有文、史、理、工等专业背景,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的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药学学位,促进学生在医学和原有非医学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培养交叉学科思维;同时争取卫生健康部门支持,允许以上学生考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是加快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方法。例如,将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打破专业壁垒,拓宽学生视野,使其系统掌握开展中医药研究的多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强化科研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掌握开展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加快推进中医药特色科研平台建设,将学生纳入科学研究团队,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研发中心),早参与科研课题,深入科研一线开展科研创新实践锻炼,把科研创新实践嵌入学生培养全过程。
    中医药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中医药教育界应持续贯彻《中医药法》精神,秉承中医药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续写新时代中医药教育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医药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