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军 王中明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肺源性心脏病等,进展至严重阶段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功能障碍及神经体液调节的改变,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体液潴留、运动耐受性降低和生存时间明显缩短等情况。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此病不能治愈,治疗目标是为了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 按照病变部位,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可能导致肺淤血,而右心衰竭则可能导致体循环淤血。 心力衰竭也可以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发展缓慢,常伴有心脏扩大或肥厚,其对身体的伤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也可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急性心力衰竭往往会迅速加重,容易造成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时的特点是“快、重、急”。患者由于突发心肌梗死、血压急剧增高、快速心律失常、液体负荷加重、感染或重度心肌炎等因素,短时间内出现疲劳、乏力、咳嗽咯痰、活动耐量下降、劳累后气短、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体重增加、下肢水肿、腹胀等症状;重症患者会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伴咯粉红色泡沫痰。部分患者既往有心力衰竭,经治疗后病情平稳,但也有可能因为上述因素或未规律服药再次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症状、体征,称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 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较重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呼吸困难等症状。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活动即出现上述症状。 Ⅳ级: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静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对于心力衰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才能作出诊断。 1.原有的心脏病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2.症状和体征是早期发现心力衰竭的关键。 3.辅助检查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必要手段。 常规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BNP(B型钠尿肽,又称脑利钠肽)、肌钙蛋白检查,以及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特殊的检查项目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心脏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心肌活检、6分钟步行试验、心肺运动试验等。 心力衰竭常见的诱因: 1.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 2.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3.贫血。 4.妊娠和分娩。 5.血容量增加:输液量过大或输液速度过快等,会引起这种疾病。 6.其他:原有心脏病加重。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治疗、左心辅助装置植入、心脏移植等。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供职于焦作市人民医院) 相关链接
心力衰竭患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心情愉快: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生活,以免因情绪激动加重病情。 2.量入为出:由于心力衰竭的特殊性,患者日常需要控制液体的摄入量。要适量喝汤、茶、粥、奶、饮料、水等液体,适量吃水分较多的水果。咖啡和茶可以饮用,但不宜过浓过量,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3.营养均衡: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重要的是营养均衡,每餐七分饱,饮食少油少盐即可。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听信某些“包治百病”的饮食谣言,以免适得其反。 4.运动适量: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很难承受高强度的运动,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不要参加竞技类运动,否则会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如散步、力所能及的轻度运动等。 5.监测体重:体重增加是反映体液潴留的可靠指标,因此在院外接受治疗的患者应注意体重变化。建议患者每天晨起排空膀胱后测量体重,若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如每周增加2千克~3千克,无论身体有无不适,均应及时就诊。 6.坚持服药:很多研究证实,科学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延长生存期。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较多,并且服用的时间不同,很容易漏服错服,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遵医嘱规律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