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宇霞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医学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王好古少时与李杲一起学医,师从张元素,后王好古又跟随师兄李杲学医。其学术思想受到“张元素脏腑虚实的影响,独重视脏腑虚损的一面;受到李杲脾胃气虚的影响,独重视三阴阳虚的一面”。同时,王好古还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者难辨而难治”。因而著成《阴证略例》一书,以专论阴证于医林别树一帜。笔者就王氏辨治阴证的几个主要特色略陈管见。
究病因,重视气弱与浊邪 王好古认为,阴证的形成,无论源于外感,抑或起于内伤,关键在于人体气弱,故曰:“膏粱少有,贫素气弱之人多有之。”气弱主要责之于脾胃。例如,麻信之在序文中追述《阴证略例》著书本旨时曾云:“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至于脉鼓击有力,加阳脉数倍,内伏太阴,发烦躁欲坐井中,此世之所未喻也。”不难看出,王好古重点论述的是太阴(脾)虚寒证。为突出说明脾胃阳虚是形成阴证的主要病机,《阴证略例》引《活人书》云:“大抵阴证者,由冷物伤脾胃,阴经受之也。”王好古把“单衣而感于外”“空腹而感于内”“单衣空腹内外俱感”“内寒饮冷,误服凉药”“语言太过,口鼻气消”等因素,只是发病的诱因。王好古认为:“所禀轻重不一,在人体气虚实之所得耳。”着重说明“本气实者受邪轻,而不易发病;本气虚者,阴寒内盛,复感阴邪,内外相加而易发病。”《阴证略例·海藏治验录》载阴证病例7则,均具备素食生冷(包括过服凉药)损伤中阳,内已伏阴的病史,由再感阴邪,内外皆阴而成是证。可见王好古既能在理论上探微索隐,又能验证于临床,实属难能可贵。就少阴、厥阴的形成而言,王好古亦认为无不与脾胃有关。王好古在《阴证略例·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饮冷内伤,先损胃而及三阴各经,应凭色脉辨析伤在何经”。 关于外因在发病中的意义,王好古对感受雾露雨湿的认识颇有新见。他分析,外感雾露雨湿与内伤饮冷皆可致寸口脉入手。王好古认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并提出了“雾露入腹”的见解,以说明“雾露”与“饮冷”虽然有入腹、入口的不同途径,但是皆因直接损伤脾胃而致阴证。如“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阴冷同;内伤饮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何哉?脉皆阴而寸口小耳。”对“雾露入腹”这一感邪途径的创见,不仅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雾伤皮腠,湿流关节”之说显然有别,亦与《伤寒杂病论》寒邪由表入里的发病过程迥异。这对正确辨别阴证,进而指导治疗不无启发。 详辨证,尤擅脉诊与触诊 阴证不仅有阴气内充身凉,四肢逆之寒象,且有阳气外游而见面赤、烦躁之热象,有甚者阳气暴脱而人卒天,至其兼变之证则不可胜数。难怪王好古有“阴证难辨”“害人为尤速”之感叹。鉴于此,王好古广搜博采前贤有关阴证的诊疗经验,参以心得,而能精于辨证,尤其在病情重笃或疑以难辨之时,则每每借助于脉诊、触诊鉴别之。如真寒假热之辨,《阴证略例·论谵言妄语有阴阳》云:“谵妄悲笑,《内经》云谓其皆属于热,面赤喜笑烦心,《难经》亦谓其属于热。此等证候之属热者为世人所共晓,第其属阴者则难辨识,当取诸脉辨析之。”阳证“脉皆洪实,按之有力”;阴证“脉按之无力,即阴气内足。阳气外游皮肤之间,是无根之火也。阳气及心火于皮肤之间,肺主皮毛,故有谵妄悲笑及面赤喜笑烦心之证。”若此等脉证兼胸背、两手斑出,或唾血丝,或鼻中微血衄,是无根之火外游之象。王好古独取脉象的诊法“最为验也”。其配合皮肤触诊协助辨证的经验尤为特色。如《阴证略例·海藏治验录》载案,其一:“牌印将军完颜公之子小将军,病伤寒六七日,寒热间作,腕后有斑三五点,鼻中微出血。好古诊之,两手脉沉涩,胸膈间及四肢按执之。殊无大热,按‘外阳内阴’论治,服调中汤数剂而愈。”其二:“宝丰阿磨侯君辅之县示,病语言狂乱,肩背、胸肋斑出十数点,脉极沉细,肌表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治之而瘥。”再如阳厥阴厥之辨,王好古辨析脉证后,又进一步运用触诊辨别之认为“阳厥爪指有时而温,若阴爪指时时常冷也。”王好古如霍乱吐泻之分六经,自汗之分阴阳,元阳中脱之分内外等,皆是潜心于辨证中,突出运用脉诊与触诊的具体表现。这就为临床辨证候、别疑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主温补侧重温中 以“先缓而后急”为要 “内伤饮冷,雾露入腹”等因素,致脾胃损伤,阳气衰惫,阴寒弥漫是形成阴证的主要病机。故王好古以侧重温补脾胃为治疗阴证之大法,温补法则的具体运用,当视阳气衰惫的程度,而有缓治、急治之殊。病缓者药亦缓,病急者药亦急,一般以“先缓而后急”为要务。 王好古论阴证的病机,虽然认为始自脾胃,但是究其临床表现形式,则有“阳从内消”和“阳气外游”之别。“阳从内消”则见,但是欲眠睡,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少欲饮水,呕吐间作,心下痞满,腹中痛,脉沉细等;“阳气外游”则见手足自温,面红日赤,两胁热甚,脉浮弦,按之全无力。无论“阳从内消”抑或“阳气外游”,其治疗应首用缓剂温中。王好古创制的黄芪汤(四君子汤加黄芪、白术、生姜),为温中缓剂之主方,方中黄芪(取“味甘者”)、白芍之用,正是为健脾缓中而设。王好古在《阴证易为明辨》篇中进一步强调,太阴阴证“药当从温,不可遽热,黄芪汤之类是也”。例如,理中丸(汤)、调中丸(白术、茯苓、干姜、人参、甘草)等,皆为温中之缓剂。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其治疗则非缓药所及,当从急治,即王好古所谓“缓后失治,急也”。例如,阴盛发躁证,王好古认为病重,当急治,用黄芪汤加干姜主之;尤急者,则宜在温中药内加附子;如无汗者,用附子干姜甘草汤;自汗者,用附子白术甘草汤,或量脉证选用仲景之四逆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汤剂。王好古说:“急则失治,尤急也。”王好古对患者服温热药后的机体变化亦有详细记述,如谓“服调中、理中及诸附子等药后,时有下气者,阴化而出即为解”。王好古还说:“服调中药阳自内之外,身体温和而愈;脉浮弦细者,服调中药,阳从内生,唤入外热,复得脉平温和而愈。”理中之药可以使“阴化而出”。“身体温和而愈”进一步佐证首用缓剂温中的重要性。 王好古虽然善用温补,但是对当温、当热的界限是非常严格的。王好古曾明言:“用附子,不得已也。”何以如此谨慎?他认为“附子辛热,能行诸经而不止”宜在内外皆寒、身凉脉沉细的情况下用之。若在“里寒身表大热”之时便用附子,“切恐转生他证,昏冒不止”。故王好古谆谆告诫:“可慎!可慎!若病人身尚热,用干姜之类,以其味苦能止而不行,只是温中一法;若身热而变凉,内外俱寒,姜附合而并进;温中行经,阳气俱生,内外而得可保康宁”。这正是王好古运用温法的特色所在,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纵观上述,王好古对阴证病因病机的阐述,以及辨证、立法遣药等皆有创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故名老中医赵锡武于临床中,多宗王好古阴证论治之旨而愈顽疾、起沉疴,故赵赵锡武恳切地向后学推荐了《阴证略例》,以期引起重视,广为今用。 (作者供职于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