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慢性泄泻的辨治思路 |
|
□陈 莉 尹国有 慢性泄泻是指病程超过4周或长期反复发作的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久泄”之范畴。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由于素体虚弱,脾胃不健,复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衰、久病伤肾诸因素,致使肝脾不调,肾阳不足,脏腑功能失常,脾虚失去正常运化之功能而发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找准辨治慢性泄泻的思路,是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中医辨治慢性泄泻,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辨病辨证相结合 分清证型好用药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现代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胆囊切除术后、慢性结肠炎,以及胃肠道肿瘤化疗后,都有慢性泄泻的表现,通过西医辨病,结合现代科学检查,做好鉴别诊断,认准西医之病,有助于明确引发慢性泄泻的原因,提高治疗上的针对性;在西医诊断的基础上,抓着主症,结合兼症,详审病情,做到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注意个别症状与整体的关系,详加辨证,分清中医之证型所在,确立相应的治则和方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之特色和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脾虚湿盛贯始终 健脾化湿是常法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说:“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程国彭在《医学心悟·泄泻》中则有“湿多成五泄,泄之属湿也,明矣”的论述。“湿盛则濡泄”,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湿为阴邪,易困脾阳,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脾受湿困,运化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发生泄泻,而湿之所成,多由脾虚失运所致。 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脾虚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治病必求于本,脾虚湿盛贯穿于慢性泄泻的始终,健脾化湿是治疗慢性泄泻的常用方法,在药物的选择上,多选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砂仁、白扁豆、山药等。需要说明的是,健脾化湿之法应当灵活应用,要根据病情的不同,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应用,比如脾虚引起的慢性泄泻的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化湿为原则;肝郁脾虚引起的慢性泄泻,应以疏肝健脾、化湿止泻为治法;至于肾虚引起的慢性泄泻,应以温肾健脾化湿、固涩止泻为原则。 肝郁脾虚很常见 抑肝扶脾是关键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肝主疏泄,有调畅情志和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肝气郁结,肝木克及脾土,肝郁脾虚,不可避免地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致使运化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出现泄泻。肝郁脾虚是慢性泄泻常见的一种证型。治疗肝郁脾虚引起的泄泻,必须从抑肝扶脾上下功夫,抑肝扶脾是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泄泻的关键所在。抑肝扶脾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泄泻,通常是在止泻要方的基础上加以变通。此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药组成,方中取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上药配合共成抑肝扶脾之剂。 肾阳虚衰发久泄 温补脾肾能止泄 不论是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还是情志失调等,均可致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脾虚湿盛,引起泄泻。就泄泻的发病机制来看,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新病多责之于脾胃功能受损,久病则常累及肾脏,伤及命门,致使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出现泄泻。肾阳虚衰发久泄,温补脾肾能止泄,慢性泄泻发病已久,常由年老体衰,肾气亏虚,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或脾虚累及于肾,呈现肾阳不足、脾肾两虚的病理变化,其治疗当从温补脾肾入手,通过温补脾肾,使肾阳不虚了,脾得温煦了,脾能正常运化了,则慢性泄泻自然就逐渐好转甚至康复了。温补脾肾治疗肾虚型慢性泄泻,通常是在四神丸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四神丸由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4味药组成,方中用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涩止泻,四药配合,具有很好的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作用。 饮食情志是诱因 调治切记祛诱因 生活没规律、饮食不合理、心情不好,不仅是诱发慢性泄泻的重要因素,还直接影响着其治疗和康复。注意自我调养,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祛除引发泄泻的饮食及情志因素,是治疗慢性泄泻的重要一环,这是医生和患者都要重视的。慢性泄泻患者要与医生密切配合,遵照医生的叮嘱,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起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做到天天都有好心情;同时,还要戒烟限酒,饮食定时定量,尽量不吃油腻、生冷、辛辣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食物,并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适宜的药膳进行调理。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