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小儿在单位时间内出现上呼吸道和(或)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规定次数,是儿科的常见病,多见于6个月~6岁人群,其中1岁~3岁的婴幼儿较为常见。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果出现失治、误治,则容易发生咳喘、心悸、水肿、痹证等病证,甚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由于肺脏、脾脏、肾脏虚损,尤其是以肺脾两虚较为常见,反复感染六淫之邪。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邪正消长的过程。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胃虚弱,肾气未盛,腠理疏松,筋骨未坚,此为导致其呼吸道反复感染的主要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体虚感冒”“虚人感冒”“虚证”“汗证”等范畴。 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外感之证,病位在肺,病机以正虚卫表不固为主。发病与否,在于正与邪的消长。发病时,以邪盛为主;症状迁延不愈时为正虚邪恋,缓解后以正虚为主,《黄帝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证治汇补·伤风》云:“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症者。”这两句都是讲正气的重要性。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功能异常(失衡)是引起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部分患儿存在着免疫功能缺陷(低下或亢进),其缺陷的原因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等。在临床观察中,笔者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占据儿科门诊量的六成以上,而成年人则以慢性病为主。也佐证了免疫力不完善是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因认识 中医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有禀赋不足,体质柔弱,患儿多有家族遗传史,父母体弱多病,或在母亲妊娠时罹患各种疾病(包括早产、双胎、胎气孱弱等),生后肌骨嫩怯,腠理疏松,不耐六淫之邪袭,一感即病;另外,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母乳不足,过早断乳,偏食、厌食,或反复伤食,导致饮食精微摄取不足,气血化生乏源,脏腑功能失健,而易遭外邪侵袭;添加辅食过多、过早,或过食肥甘厚味,致使食滞脾胃,郁而化热,热蒸汗出,腠理开泄,而反复感受外邪。古有“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的说法。小儿户外活动过少,日照不足,肌肤柔弱,卫外不固,不耐寒热,寒温变化易感染外邪,或他人感冒,一染即成。部分患儿由于病后调养不当,或用药不慎,损伤正气,以致卫阳不固而易感。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鼻塞、流鼻涕、咽痒、咽痛、咳嗽、咯痰、气促、喘憋等症。旧感初愈,新感复起,常伴有多汗、烦躁、纳差、瘦弱,发育迟缓等。 病机辨识 重在审邪正消长变化。感染期,多以邪实为主;迁延期,多以正虚邪恋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初起多有外感表证,当辨风寒、风热、表寒里热之不同,夹痰、夹积之差异,标实本虚之病机;迁延期邪气渐平,但热、痰、积未尽,而肺脏、脾脏、肾脏虚损开始显现;缓解期以正虚表现为主,也有积热内蕴。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胃虚弱,肾气未盛,腠理疏松,筋骨未坚,此为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的主要因素。《小儿药证直诀》谓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肺脾肾三脏均不足。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布卫气于体表,卫气有护卫肌表以御邪入侵、司汗孔开阖以调节体温等功能;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是气血化生之源,肺之气依赖脾运化之精微充养。肺气虚,则卫阳不足,卫外不固,易于受邪;脾气虚,则气血乏源,营虚卫弱,抵御力差。肺与脾为母子之脏,脾健肺强,脾虚肺弱,反之亦然。肾为先天之本,育元阴、元阳,脾气有赖于肾气的推动,肾气亦赖于脾气的充养。肺肾金水相生,阴阳互滋,肾虚不能承上以滋肺,肺虚不能养下以滋肾。肺、脾、肾三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抗邪能力下降,则会导致屡感外邪,正虚邪恋,反复不已。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卫外而为阳,营卫调和,阴平阳秘,腠理致密,开阖有节,则抗病力强。若营卫失调,卫气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较多,动则尤甚,故导致屡次复感。《诸病源候论》云:“复者,谓复病如初也。此由经络尚虚,血气未实,更致于病耳。”故肺脾气虚、营卫不和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正虚是本病的关键。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急性期以祛邪治标为主,务使邪或从表出,或从里清,不留余孽。医者应注意患儿体质多虚,久病夹虚,用药过于辛散或苦寒,易耗伤津液,伤阳败胃,导致日后正气难复,病情反复。因此,医者应以轻清发散微汗为度,佐以扶正,祛邪外出。在患儿缓解期,应以补虚为主,健脾益气、调和营卫、补肾健脾、养阴益气,以扶正固表,提高抗病能力。 临床用药 在临床中,笔者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张仲景用此方治疗血痹证,因其可益气温经,调和营卫,祛风散邪,经适当加减可用于治疗多脏器系统疾病。玉屏风散出自元代医学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此方可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是体质虚弱者防治感冒的良方。两方相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收效明显。基本药物包括:黄芪8克,炙桂枝5克,炒白术8克,炒白芍8克,防风6克,大枣10克,五味子10克,人参2克,炙甘草3克。因小儿脾胃虚弱,易食滞脾胃,郁而化热,故单纯服用补正气药物易造成“上火”,故常加用鸡内金、焦槟榔、连翘以化食清热。咳重者,加葶苈子、天竺子;痰多者,加款冬花、陈皮;喉痒者,加牛蒡子、射干;咽红者,加板蓝根、玄参;身热未清者,加青蒿、银柴胡;打喷嚏、流鼻涕者,加白芷、辛夷;汗多者,加麻黄根、瘪桃干;外感风热者,加连翘、桑白皮;外感风寒者,加羌活、细辛;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枳实;纳食欠佳者,加焦楂曲、鸡内金;阳虚者,加淫羊藿、补骨脂;阴虚者,加麦冬、枸杞子;血虚者,加当归、熟地;湿盛者,加苍术、茯苓。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3岁以下小儿用药量酌减。4周为1个疗程,一年用药2个疗程。如遇急性呼吸道感染者,症状轻微时可在基本方上加减治疗,症状较重时停服上药,按中医辨证治疗,感染控制后再继服本方。 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既能健脾益气补中,又能益卫固表止汗。《本草汇言》谓:“补肺健脾,实卫敛汗,祛风运毒之药也。”《本草纲目》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桂枝味辛,性温,功能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功能益阴敛营,固外泄之营阴。桂枝、白芍相配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患儿表卫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故桂枝用量宜轻,白芍用量宜重,解表之中寓敛汗之功,和营之中有调卫之效。白术归脾经、胃经,功能健脾益气固表,被前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善治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功能祛风、固护肌表,《药类法象》称其“治风通用”,有风可祛,无风可防,又称“屏风”。黄芪合白术更著益气固表实卫之力,黄芪配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大枣味甘,性平,既协助白芍补血和营,又助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五味子收敛止汗、益气生津,蝉衣疏风止痉,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鼓舞卫阳,白芍、甘草相合,酸甘化阴,滋养营阴,大枣、甘草相合,甘缓调中。诸药合用,共奏益肺固表、调和营卫之功,既可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又可祛风达邪,治疗呼吸道感染轻症。 另外,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小儿推拿、捏脊、耳穴压豆等治疗方法,可以共同起到调脾补肺、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小儿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医认为由于肺脏、脾脏、肾脏虚损,尤其是以肺脾两虚较为常见,治疗应以调脾补肺,增强正气为主,疗程1个月,1年2个疗程~3个疗程,一般1年~2年即可达到基本治愈的目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