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涛
卒中又称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不仅会造成患者躯体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卒中后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延缓康复进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卒中后抑郁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卒中后抑郁非常重要。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卒中可导致心神失宁 卒中发作时,脑窍损伤则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失常,心神无法得到适当滋养,从而出现心神失常,导致抑郁。 气血瘀滞影响心脑 中医基础理论讲:“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卒中后,患者体内常常出现气血瘀滞的情况,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导致抑郁。 肝气郁结引发抑郁 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影响情志,从而导致抑郁。 脾虚失运影响情志 脾主运化,如果脾虚运化失司,也会影响情志,导致抑郁。 肾虚不能涵养心神 肾为先天之本,肾脏亏虚肾水无以滋养心火,也会影响心神,导致抑郁。 从西医的角度分析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生理层面 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可以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脑细胞损伤。这种损伤会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和接收,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进而引发抑郁。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 卒中后的脑部损伤会引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患者体内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情绪的稳定性,出现抑郁情绪。 心理社会因素 卒中后患者可能面临身体功能的丧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关爱,也会导致卒中患者的情绪失落。这些变化会引发患者心理上的困扰,加重抑郁情绪。 免疫系统 卒中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受到影响。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可能与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关。 对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医临床主要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疗法来治疗。针灸疗法可以调和气血、调节脏腑、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临床中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神门穴、太冲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等,可采用补泻结合的方法,如补神门穴、足三里穴,泻百会穴、太冲穴等,可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养心安神的目的。 全国著名针灸学家邵经明教授认为,治疗卒中后抑郁,宜采用“形神同治”的思路。调心神,选用大椎穴、风池穴、百会穴,可以平衡阴阳、通督健脑、调神益髓、理气活血、安神宁志;调形体脏腑,选用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安养五神。诸穴合用、形神同治,具有通督调神、解郁定志、祛瘀通络的功效,使机体恢复形与神俱的状态。 患者取侧卧位,百会穴,采用25毫米针,向后平刺13毫米~20毫米;风池穴,采用25毫米针,向鼻尖方向直刺13毫米~20毫米;大椎穴采用40毫米毫针,直刺25毫米~30毫米;肝俞穴、肾俞穴、脾俞穴、心俞穴、膈俞穴,选用0.3毫米×25毫米针,直刺13毫米~20毫米。进针、行针,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每10分钟行针一次。每天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按疗程治疗效果较佳。 卒中后抑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采用针灸等中医疗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卒中患者缓解抑郁症状,促进身心康复。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二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