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王松鹏 车志英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咳和嗽的概念不一,即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因痰声并见者多,故临床上多以咳嗽并称。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在西医学中,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咳变异性哮喘、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均可参考本文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跟全国名老中医王国斌做临床》一书中的有关章节辨证求因,对症处理,亦可与本文互参。 辨治思路 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国斌认为,咳嗽虽然病因繁多,但是无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多由风与寒而致,内伤多因痰与虚而起。虽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而肺不宣降,其气不逆,焉能作咳。 肺为娇脏,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致宣肃失司而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变生痰浊,上干与肺,乃生咯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日久化火,火灼肺枯,或炼津为痰,痰火犯肺,发为咳嗽。肺主气而司呼吸,肾主纳气,呼吸失序,咳喘必作。综上可知,咳嗽一病,其根本在肺,关乎脾、肝,久则及肾。 王国斌认为,咳嗽初发多实而位浅,久咳不愈多虚而位深,以虚实夹杂者为著。实在风寒、风热与燥邪,当以风寒为主;虚在肺气、肺阴及脾气,多以肺虚为要。治疗中当立足于御风寒等邪于外,化痰肃肺于内,兼以健脾祛湿以杜痰生,调畅气机以灭火源,而不能单从清热解毒、止咳宁嗽,即所谓消炎一法论治。选方用药当依据脏腑间功能关系,病因之致病特点,多点交叉辨证施治。 典型医案 患者李某,女,26岁,2011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咳嗽、咯痰,遇寒加重1个月有余。患者1个月前运动后汗出当风,遂觉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自觉发热,周身酸困乏力,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及阿莫西林后,鼻塞、流鼻涕、头痛、咽痛稍减。患者喜食辛辣之品,患病期间饮食无节制,仍喜食肥甘厚味,终到咽痛,咳嗽有加,夜咳尤甚。咯痰,痰少,质黏不易咯出,遂来门诊治疗。咳嗽,遇寒加重,夜咳尤甚,咳则胸胁疼痛明显。渴不欲饮,食欲差,舌淡苔白而干,脉细数。 问题一 1.患者咳嗽、咯痰,病位何在? 2.何为咳?何为嗽? 治疗过程 初诊 太子参10克,川厚朴10克,焦栀子10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苏叶10克,清半夏10克,白前10克,化橘红10克,生姜3片,大枣2枚为药引。共5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 患者服药5剂之后,咳嗽明显减轻,胸胁部疼痛消失,但是遇寒时稍有咳嗽,痰量增加,质稀,且易于咯出,自觉胸中轻松。效不更方,继服7剂。 三诊 患者服药后咳嗽几无,痰消,仅遇寒咽部稍有不适。王国斌嘱咐患者再服3剂药,并适当加衣,饮食清淡以注重调护。 问题二 1.按照脏腑辨证,本案例应采用何法?何方? 2.患者初诊时痰少质黏难咯出,原因何在?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痰量明显增加何故?痰量增加提示什么? 3.方中使用太子参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解析 咳嗽、咯痰均提示病发于肺,久咳损伤肺气,肺气亏虚,气不布津,津聚成痰。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而致咳嗽、咯痰。故病发于肺而累及脾。 一般而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清代医学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曰:“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而咳与嗽异,先不可不辨。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故在临证中,医者很难将咳嗽分开。 王国斌则认为,咳与嗽都是有声有痰,咳是痰不易出,嗽则声不甚响,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并提出“无痰则不咳”之说。 辨证论治遵从古法,王国斌认为咳嗽一症,寒多而热少,且日咳三焦火,夜咳肺家寒。患者夜咳甚,且遇寒加重,故可知风寒袭肺,依据舌苔脉象可知久咳气生燥,上证病机当属虚实夹杂之证。选方用药多宜散、宜温、宜降。 患者初诊时痰量少,多因肺脾气虚所致;服药后痰量明显增加,质地由黏而稀,提示肺脾气虚明显改善,痰涎液化,此乃病情好转之征。 太子参补脾益肺而生津,功专肺虚燥咳之证,方中太子参一味,实为本方中之妙处。 学习小结 咳嗽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六淫之中当首推“寒淫”之邪,给予疏风散寒之法;内伤咳嗽当明辨何脏何腑,虚则补之、实则涤之,即注重“气”“痰”2字。临床治疗中多有变证、兼证,须分清主次,随证变法,标本兼顾。 王国斌认为,临证中切不可见咳止咳、见嗽止嗽,需审证求因。咳嗽不仅是一种病理状态亦是人体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应明确病因,从因论治。 课后拓展 在诊断疾病前,我们不仅需要熟读脏腑辨证与病因病性辨证,还需要查阅咳嗽的来源出处,咳与嗽的鉴别,以及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研究和发展。日常,我们在跟师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学习心悟,及时阅读相关古籍。对于本案,笔者建议大家参考阅读《伤寒论》《辨证录》《施今墨对药》等。 (黄艳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松鹏、车志英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