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让AED成为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 |
|
□叶金福 今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一名小学生心搏骤停,老师使用安装在学校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施救后,该学生安全脱险。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深圳市公共场所已安装AED逾4.3万台,成功救治102名心搏骤停患者。 AED是有效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一种仪器。据了解,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最重要的是在最佳救治时间“黄金4分钟”内,通过心肺复苏术和电击除颤,使心脏恢复正常运作。之后,救治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死亡率将提高7%~10%;若患者在倒地后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生还的希望将十分渺茫。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SCD)的患者约54.4万人。猝死的原因多数是突发心脏病导致的心跳骤停。这就要求城市亟须跟进社会公共急救体系建设,配齐AED便是最好的“救命神器”。 据了解,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场所AED设施人均配置比例远远不足。可见,我国的AED配置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这对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增设AED是公共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安全和文明发展的程度。据报道,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通过相关法案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并在10分钟内可获得AED救治;在德国慕尼黑,每个地铁站都有AED。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已有多地城市的公共场所配置了AED,且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做到AED全覆盖。 当然,AED成为更多公共场所“标配”之后,还需要对群众加强AED救护知识的广泛普及。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让更多的群众掌握AED的使用技能,从而确保在紧急关头,既会用又敢用,让AED成为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如此,AED才能真正发挥其急救作用。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