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玲
韩某,男性,28岁,因肛周瘙痒1个月前来就诊。1个月前,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出现肛周瘙痒,症状时轻时重,严重时瘙痒难耐,在夜间或安静状态下更为明显。患者当时并未引起重视,没有就医治疗,自行用温水清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现在患者肛周瘙痒、潮湿,发病以来头重肢倦,饮食不佳,睡眠一般,大便溏泻,小便正常。 既往史 患者曾有长期全身慢性湿疹病史,无手术史、外伤史,无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无输血、献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肛门截石位检查,肛周皮损呈暗灰色,肥厚光滑,皮损处渗液较多。 诊见 神志清晰,精神一般,表情痛苦,面色润泽,双目有神,发育良好,营养一般,体型偏胖,体质尚可,姿态协调,步态正常,语言清晰,语声有力,气息调匀,未闻及异常声音及特殊气味,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中医诊断 肛门湿疡。 辨证分型 脾虚湿蕴型。 西医诊断 肛门瘙痒。 治则 健脾利湿。 方药 除湿胃苓汤(加减)。党参片10克,炒苍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炒薏苡仁9克,地肤子9克,蛇床子9克,白鲜皮9克,土茯苓9克,苦参9克。共5剂。每天1剂,头煎口服,二煎坐浴。 2022年3月14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肛门瘙痒症状减轻,肛门处渗液仍较多,口干、稍苦,纳食正常,睡眠正常,大便成形,小便正常,肛周皮损处渗液较多,皮损同前,舌淡红、苔稍黄腻,脉滑数。 方药 党参片10克,炒苍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炒薏苡仁9克,地肤子9克,蛇床子9克,白鲜皮9克,土茯苓9克,苦参9克,黄芩片15克,龙胆草10克,黄柏15克,绵萆薢20克。共5剂。每天1剂,头煎内服,二煎坐浴。 2022年3月21日三诊 患者肛门瘙痒症状明显缓解,渗液明显减少,无口干、口苦症状,但是自觉五心烦热、口渴、乏力,余未诉不适。查体:肛周皮损处渗液明显减少,皮损减轻,舌淡、苔白稍腻,脉细无力。 方药 党参片10克,茯苓10克,白术30克,炒薏苡仁9克,地肤子9克,蛇床子9克,白鲜皮9克,黄芪30克,陈皮12克,天花粉15克,麦冬20克,甘草片6克。共5剂。每天1剂,头煎内服,二煎坐浴。 2022年3月28日随访 电话随访,患者服用上药后已无不适症状,基本康复。 案例分析 辨证思路:该患者为青壮年男性,以肛周瘙痒1个月就诊。诊见肛周瘙痒、潮湿,头重肢倦,饮食不佳,睡眠一般,大便溏泻,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患者因平素饮酒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致脾虚湿盛,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故饮食不佳、大便溏泻;湿邪下注魄门,蕴于肌表,致肛周瘙痒、潮湿;湿邪重浊,阻遏阳气致头重;湿气瘀积四肢,导致肢倦。结合患者舌脉,辨证为肛门湿疡,证属脾虚湿蕴,病位在下,与脾、肾、膀胱有关,病性为本虚标实。 治疗思路及用药分析:基于辨证基础,以健脾利湿为治则,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方中泽泻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炒苍术辛香苦温,入中焦燥湿健脾,二者共为君药;茯苓、猪苓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土茯苓、苦参祛湿止痒,为臣药;党参片、白术、炒薏苡仁健脾运化水湿,为佐药。诸药合用,健脾利湿、湿去痒止。 二诊时,患者服药后肛门瘙痒减轻,渗液仍多,纳可,大便成形,但口干、稍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考虑为湿邪困脾缓解,出现湿邪化热之象,故在原方基础上加清热药物,并减泽泻用量,以减其利水之力;加黄芩、黄柏、龙胆草,清热燥湿;加绵萆薢,利湿祛浊。 三诊时,患者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但是出现五心烦热、乏力气短症状。因清热药易伤阴耗气,致气阴不足,此时以滋阴益气为主,兼健脾祛湿。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益气健脾,陈皮健脾燥湿,天花粉生津止渴,麦冬滋阴,甘草调和诸药。去泽泻、薏苡仁、苍术、土茯苓、苦参等,重用滋阴益气,佐以健脾祛湿。诸药合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临床心得体会 肛门瘙痒相当于中医的肛门顽湿,中医文献中亦称“浸淫证”“风湿疡”。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均可致肛门瘙痒,此病例因肛门湿蕴致痒,根本病机是脾虚湿盛。病变局限于肛周皮肤瘙痒、渗液,反复抓挠可致糜烂,日久皮肤增厚,皮损呈灰黑色或暗红,以致渗液、瘙痒反复发作。该病是常见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应尽早。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且辨证准确,随证治疗,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