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丽
患者为男性,73岁,因左侧腰腹部起红斑、水疱后疼痛2个月就诊。 现症 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腹部阵发性疼痛,后出现簇集状水疱,基底潮红,被诊断为带状疱疹。自行外用阿昔洛韦软膏后,红斑、水疱消退,但是疼痛未能缓解,现在皮损分布在左侧腰腹部,有淡褐色色素沉着,疼痛夜间加重,睡眠差,二便正常。 既往史 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曾做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否认有其他重大疾病史、过敏史等。 患者神清、精神一般,左侧腰腹部(腰骶神经循行之处)疼痛,有淡褐色色素沉着,基底稍红,双肺呼吸音清,心脏听诊无异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其中白细胞为6.38×109/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3.3%,淋巴细胞比为13.5%,淋巴细胞为0.56×109/升,红细胞为4.9×1012/升,血红蛋白为137克/升,血小板为238×109/升。 中医诊断:蛇串疮。 辨证 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 桃红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桃仁15克,红花12克,熟地2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30克,黄芪30克,瓜蒌30克,桔梗15克,甘草15克。共7剂。水煎,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 针灸治疗 围刺,沿皮损周围进行围刺;刺络放血,取龙头穴、龙眼穴、龙尾穴。围刺以局部取穴为原则,以痛为腧,疏通局部经络,使气滞之血得散,通则不痛,从而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二诊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疼痛减轻,夜间疼痛发作次数减少,睡眠好转,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患者继续服用上方7剂。 针灸治疗加艾灸(隔姜灸),取神阙穴、气海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三诊 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偶尔发作且可耐受,伴有局部肌肉跳动感(几秒后可自行消失),胃功能正常,夜寐佳,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药治疗,守上方继服一周,以巩固治疗效果。针灸治疗,将围刺改为皮损部毛刺。毛刺是一种独特的皮部刺法,具有疏表散邪、调和营卫、化瘀宣痹的作用。刺络放血疗法不变,配合艾灸(隔姜灸),继续发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温中补虚的作用。同时,笔者嘱咐患者进行适度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患者身体康复。 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疼痛持续或再次复发,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穿紧身衣物,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避免接触其他皮肤病患者,以预防疾病的疾病复发。 按语 病因病机:患者年老体弱,正气不足,易受湿热之邪侵袭。湿热蕴蒸,导致经络失疏,湿热毒邪蕴于肌肤,发为斑疹、水疱。病久耗伤气血,气血虚弱则脉络不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皮损部位疼痛。患者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处方思路:笔者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选用桃红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因为该方剂既能养血活血,又能祛瘀止痛。桃红四物汤出自《医宗金鉴》,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桃仁、红花,增强了祛瘀功效;芍药甘草汤,可以缓急止痛,与其他药物配伍,共同发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 药物剂量分析:方中桃仁15克、红花12克,具有破血行瘀的作用,剂量适中,既能发挥药效又不过于峻猛。熟地20克,滋阴养血,为君药之一,剂量较大以增强养血功效;当归12克,养血活血;川芎12克,活血行滞;白芍30克,敛阴养血,与甘草配伍,可止痛;黄芪30克,益气补虚;瓜蒌30克,宽胸理气;桔梗15克,载药上行,活血止痛;甘草15克,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合理搭配,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用药配伍:全方药物相互配伍,熟地、当归,养血活血为君药;川芎、白芍、桃仁、红花为臣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瓜蒌,宽胸理气;桔梗,载药上行且活血止痛;黄芪,益气补虚;甘草与白芍,起到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止痛之功。 针灸处方:针灸治疗采用围刺、刺络放血和艾灸等方法。围刺沿皮损周围取穴,以痛为腧,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刺络放血取穴龙头穴、龙眼穴、龙尾穴,起到整体气血通畅、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之功效。艾灸取神阙穴、气海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可温中补虚、温经通络,增强患者体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