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朋毅 文/图
厥阴病 《伤寒论·厥阴篇》中记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症状 四肢凉,精神极差。 病位 寒热错杂证。 脉象 脉极无力。 方剂 乌梅丸。 功效 乌梅丸温脏安蛔。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弱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 成分 乌梅,敛酸安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蜀椒、干姜、附子、肉桂,温补脏腑;人参、当归,补血顾正。 临床应用 乌梅丸,酸苦甘辛并用,温凉攻补兼施,所主症状多系病程较久、病情较重、寒热虚实夹杂,或以消渴(糖尿病、尿崩症)为主,或以心中疼痛(胃脘灼痛、萎缩性胃炎、胃癌等)为主,或以气上撞心(如奔豚气属于肝肾气逆者)为主,或以食则吐蛔(胆道蛔虫)为主,或以久痢(如慢性结肠炎),只要症状属于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者,皆可使用乌梅丸(加减)。 目眩、心悸 方选苓桂术甘汤,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证。症状表现为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解: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桂枝、甘草,温阳化饮。 目眩、心悸、呕吐 方选温胆汤,功效为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证。症状表现为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吐、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半夏、竹茹,除烦止呕;陈皮、枳实,降滞理气;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补中。 气短、头昏、多汗 方选生脉散,功效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气阴两虚证。症状表现为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 方解:人参,补气益元;麦冬,养血益阴;五味子,敛肺存津。 心悸、贫血、脉结代 方选炙甘草汤,功效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症状表现为脉结代,心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脉虚数。 方解:生地、麦冬,养血益阴;人参、大枣、阿胶、麻仁,补养心血;桂枝、生姜,温阳血脉。 心悸、怕冷 方选参附汤,功效为益气回阳救脱,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四肢厥逆、呼吸微弱、汗出气短、脉微弱欲绝,以及崩漏等血脱亡阳者。 方解:人参,补气复脉;附子,散寒助阳。 胸痛、舌黯 方选血府逐瘀汤,功效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症状表现为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活血化瘀;牛膝,引药下行;生地,养血益阴;桔梗、枳壳、柴胡、甘草,行气调中。 现代研究 乌梅丸主治厥阴病本证,寒热错杂蛔厥。方中有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当归、黄柏、黄连、干姜、蜀椒,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下亢虚惫、虚火上炎、脾肾阳虚、寒水内停者均宜。 乌梅主要含苹果酸、枸橼酸等,对动物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杆菌和球菌;蜀椒有驱蛔作用,能使蛔虫严重中毒,从而排出虫体;黄连、黄柏含有小檗碱,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当归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附子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干姜、桂枝有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党参能促进红细胞及血色素上升;细辛和附子有镇痛作用,这些都为进一步阐明该方的作用机制,特别是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