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扭曲的表现有哪些 □苏玉晨
随着年龄的增加,失眠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旦失眠状况加剧,会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如果失眠状况恶化到不容忽视的程度,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往往是深远且持久的。 对于失眠,当前治疗方法虽然多,但是疗效各异。其中,有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尤为引人注目,这就是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包括睡眠健康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等多个维度。接下来,本文主要介绍这一疾病的临床表现。 不良或病态行为往往根植于某些非理性思维或推理模式之中。那么,究竟何为认知扭曲呢? 极端化思维 用极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只有正反两个极端,没有中间态。“如果我能在十点睡着,那今晚我就能睡个好觉;如果不能,今晚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我的标准是睡够8小时,如果睡够了,那我今天的睡眠质量不错;如果没睡够,那么我昨天的睡眠质量就非常糟糕”等。实际上,一个人的睡眠生理需求是2个睡眠周期,一个睡眠周期为1.5小时~2小时,也就是每天睡3小时~4小时就能保证基础的睡眠生理需求了。 以偏概全 基于某一个独立的证据,患者会试图对事件全貌做概括,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情况。例如,一周内仅3天安眠,便断言“我每晚睡眠皆糟”等;实际上,慢性失眠,需要满足“每周至少3天,持续3个月”的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思维漏斗 过度聚焦于某一类信息,忽视其他重要线索。例如,“我辗转反侧,他人却可以立刻睡着,我真羡慕”等。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是倒头就睡的,睡眠潜伏期的长短在很多情况下是天生的,每个人的睡眠特点不同,睡眠潜伏期有长有短。 灾难化设想 基于负面情绪,预测未来不幸。例如,“我昨天失眠了,今天同事们一定会觉得我很疲倦,什么都做不好”“我今天没睡好,明天一定会搞砸汇报会的”等。实际上,第2天工作照常进行,没有人注意到我有什么异常。 情绪化推理 仅凭个人的情绪判断事实,完全不顾客观事实。例如,“虽然我昨天睡足了8小时,但是我今天仍然感觉烦躁,肯定还是睡眠质量影响了我”。 夸大或忽略 过度强调消极面,忽视积极因素。例如,“失眠一晚意味着我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我这周睡眠效率为85%而已,这根本不算失眠得到了改善”等。 绝对化要求 常常用“我应该”“我必须”等词语开头,给自己设定了很多规则。例如,“我必须在11点之前睡着”“我必须睡够8小时”“我必须吃药才能睡着”等。 贴标签 将一些负面词汇与自己绑定,形成对自己的刻板印象。例如,“我就是一个失眠严重的人”“我就是控制力弱的人,根本控制不了我的睡眠”等。 过度自我归因 将所有问题归咎于自己,忽视外部因素。例如,丈夫打鼾导致自己没睡着,却认为“我天生就对周围声音敏感,很难入睡”。 读至此处,您是否发现自己存在上述认知扭曲?认知扭曲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不仅与失眠问题密切相关,还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