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药的特殊煎法 |
|
□王雷
中医医师开中药处方时,会对一些药材做特别标注,药房给患者发药时也会特别交代,以保证药材功效的发挥和用药安全。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单独列出“煎药法论”,强调:“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根据中药的特点和功效,特殊煎煮方法有以下几种。 先煎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曾记载中药汤剂特殊药物先煎的观点。《伤寒论》中亦有麻黄、葛根需要先煎的记载:“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先煎指先煮该药物,再混合泡好的药汁煎煮。矿物、动物骨甲类硬质饮片,如自然铜、生牡蛎、龟甲等,需要单独先煮15分钟,使不易溶解的成分充分释出。有毒饮片,如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等,甚至需要先煮1小时~2小时,以降低其毒性。 后下 《五十二病方》中有12首记载特殊药物的后下煎法。《伤寒论》大承气汤方中提出大黄后下的观点。后下指其他药煎好之前5分钟放入锅内。含有芳香性及挥发油的药材,如桂枝、薄荷、佩兰、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属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 有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钩藤、大黄、番泻叶、青蒿、徐长卿等。这类中药如果久煎,其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大黄煎久了,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就会被破坏,降低泻下的功效;钩藤如果煎20分钟以上,其降血压的作用明显降低。 包煎 唐代《外台秘要》记载:“取车前子二升,用绢囊盛之。”包煎是指有的中药需要用纱布包好再煎,多见于含黏液质、绒毛、花粉等中药,如车前子、枇杷叶、蒲黄、海金沙等。 烊化 此方法汉代就已出现,如《伤寒论》炙甘草汤的煎煮方法是“内胶烊消尽”。烊化是将胶类中药放入热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溶化,再倒入已煎好的药液中搅匀内服。烊化,可以避免胶类中药(如阿胶、龟板胶等)黏附于其他药物或容器上。 另煎 又称另炖,指某些贵重中药,为更好地煎出其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2小时~3小时,煎液可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比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虎骨等。 泡服 《本草纲目》记载:“黄芪泡服,功劳二倍。”泡服又称焗服,主要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中药,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冲服 指某些贵重中药的用量轻,为防止散失,需要研成细末用温水或其他中药液冲服,如牛黄、珍珠等。有些中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研成散剂冲服,如三七、白及、血余炭、蜈蚣、全蝎、地龙、海螵蛸、延胡索等。有些中药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也只能制成散剂冲服,如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中药,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必须冲服。 煎汤代水 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导致药液混浊、难以服用,宜先煎后取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伏龙肝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而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中医的考究不只在辨证,中药的药理特殊而复杂,即使用药再准确,如果煎、服方法不当,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