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全力推进卫生健康四个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王 倩 孙晓兵 李 鹏
近日,记者在平顶山市卫生健康委采访时获悉,自2024年4月至今,历时1年时间,平顶山市相继出台了《平顶山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平顶山市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工作方案》《平顶山市儿童青少年“明眸皓齿”行动工作方案》《平顶山市儿童脊柱侧弯异常筛查干预行动工作方案》。平顶山市卫生健康委以卫生健康四个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守护群众健康。 目前,全市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攀升,优于河南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让群众“少得病、晚得病、 尽量不得大病” 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平顶山市卫生健康委积极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让重大慢性病患者过早死亡率在2023年基础上每年降低1%;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患龋率每年降低1%。平顶山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平顶山市正努力实现“少得病、晚得病、尽量不得大病”的慢性病“共防共管”新局面。 重大慢性病防治做到 “应筛尽筛,应检尽检” “大筛查、大起底” 针对18岁以上常住人口,围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7种重大慢性病,通过问卷调查登记造册,开展免费体格检查和血压、血糖测量,并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确保“应筛尽筛,应检尽检”。 标准化诊疗 实行“1+7”防治模式(1个疾控中心,7个慢性病防治中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慢性病防治体系。平顶山市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用药原则及健康处方,完善高血压病、糖尿病标准化临床路径,优选常用药、集采药开展治疗,患者标准化路径应用率达60%。平顶山市率先在全省推进集采药品下基层,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品种达338个。2024年以来,节约医保资金、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1.3亿元。 规范化管理 实施“三高共管、七病同防”,落实“四个一管理”(一人一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白卡,一人一个防治手册,一人一个治疗方案,一人一个随访台账)。通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上线“鹰城健康助理”小程序,实现“一个平台、两端应用(即医生端、患者端)、三方联通(即卫生健康委、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四级覆盖(市、县、乡、村)”。该系统整合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和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卫生健康委和疾控中心可以实时掌握全市慢性病管治动态,各级医疗机构间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患者通过小程序查阅个人健康管理方案,接受健康提醒和健康处方推送。 系统性康复 建立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家庭医生4级全链条康复服务体系,推广“早介入、全覆盖、全周期”的大康复服务理念。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成立康复医学中心,推动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医学智能康复相融合。在村卫生室建立1000个康复站(点),让患者就近免费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推进健康教育进社区、机关、学校等公共场所,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使“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落实“医校包联” 护佑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平顶山市建立“医校包联”制度,开展中小学生视力、脊柱侧弯、小学二年级学生口腔健康免费筛查。患近视、脊柱弯曲异常及患有龋齿、牙列畸形等口腔疾病的学生,可以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市口腔医院相关防控中心接受医学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同时,将常见病防治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全市中小学校实现劳动实践基地全覆盖,推动配备“标准黑板”、护眼灯、可调节座椅、坐姿矫正器、午休躺椅,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减少教学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优化提升行动 全市有6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组建“全专结合、医防融合”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对口支援和驻扎式帮扶,实行市级医院专家团队分包乡镇,创新“市县专家团队+家医团队”的签约服务模式。对签约对象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通过“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病种和服务内容。 平顶山市大力推进健康鹰城建设,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开展卫生健康四个专项行动,建立慢性病和儿童青少年常见病长效筛查机制,全面推行慢性病标准化诊疗路径,持续推进专家下沉基层开展慢性病诊治,引入AI(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慢性病、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智能诊疗和随访管理,全力维护群众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