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聚焦民生 创新突破 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从“五进一亮”探索结核病防治新路径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守护群众健康
“政府搭台、中医唱戏、群众受益”
超重的干预策略
1
11 1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超重的干预策略
 

□王淑贤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超重人群突破4亿,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难题。超重不仅容易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还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超重人群心理健康得分比正常体重者低23%。这种心理压力可能触发情绪性进食,形成“越胖越压抑,越压抑越胖”的恶性循环。本文将从心理因素及干预策略两方面展开分析。
隐藏在生活中的心理因素
情绪性进食 当孤独或悲伤来袭时,许多人将食物视为“即时安慰剂”。大脑在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时,会释放多巴胺,短暂缓解负面情绪,但长期依赖这种“情绪止痛剂”会导致超重。
慢性压力下的“生存模式” 长期压力过大,促使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激素不仅刺激食欲(尤其是对甜食),还会促使脂肪向腹部堆积。压力还会降低自控力,使健康饮食计划更易失败。
自我否定与习得性无助 “我注定瘦不下来”的消极认知,可能源于反复减肥失败的经历。这种低自我价值感会让人放弃运动计划,甚至通过暴饮暴食进行自我惩罚,但随之而来的失控感会加剧自我否定,形成“进食、自责、再进食”的强迫模式。
社交焦虑引发的行为退缩 因自卑减少社交活动,孤独感又促使个体通过进食获得慰藉。这种行为进一步削弱社会支持系统,形成“肥胖、孤独、更肥胖”的恶性循环。
干预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识别“如果我吃一块蛋糕就会彻底失败”等极端思维,建立“允许偶尔不完美”的理性认知。同时,利用行为实验(如尝试用散步替代情绪性进食)逐步改变习惯。
正念饮食训练 每天15分钟正念进食练习(要求进食时专注食物的色、香、味,放慢速度感受饱腹信号),可以有效降低情绪化进食频率。关键在于将进食从“情绪逃避”转化为“感官体验”。
压力管理系统 生理调节,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不仅燃烧脂肪,还促进内啡肽分泌,修复受损的情绪调节中枢;心理调节,渐进式肌肉放松、“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能快速缓解急性焦虑。
社会支持系统 参与减肥互助小组或线上社群,可获得情感支持与行为监督。国家推行的“体重管理门诊”提供多学科团队支持(含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实施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建立可持续的健康习惯,重建社会关系,修复受损的心理能量。
科技辅助干预 新型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通过实时监测情绪、压力指数和活动量,提供个性化反馈,增强自我管理效能。
何时需要专业干预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每周暴食≥2次,持续3个月以上;因体型问题产生自杀念头;出现“食物渴求、失控进食、自我惩罚”的强迫性循环;
伴随严重失眠、注意力涣散等共病症状。
超重的管理是一场身心协同的持久战。成功的减重,应实现“代谢健康、心理适应、行为可持续”的三维目标。学会与身体对话,将减肥过程转化为自我认知升级的契机。当我们用科学破除心理迷雾,减去的不仅是体重,更是束缚生命活力的精神枷锁。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