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莉
当EB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引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侵袭儿童时,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帮助患儿战胜疾病的关键一环。这种疾病不仅会给患儿带来发热、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等不适症状,还具有传染性。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能有效缓解患儿不适,促进身体康复,同时防止病毒传播。
日常基础护理
发热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当患儿体温低于38.5摄氏度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如用温水浸湿毛巾,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每15分钟~20分钟重复一次,帮助患儿散热。若患儿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家长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给患儿服用退热药,并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每2小时~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
咽喉肿痛会影响患儿进食和吞咽,家长要注重口腔护理。饭后和睡前,用淡盐水或医生推荐的儿童专用漱口水,帮助患儿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缓解咽喉不适。在饮食上,家长应为患儿准备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患儿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咽喉疼痛。同时,鼓励患儿多喝温开水,既能湿润咽喉,又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病毒排出。
病情监测与观察
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除了监测体温,还要留意患儿的精神状态。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急促或困难等症状,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需立即就医。此外,肿大的淋巴结也是观察重点,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淋巴结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变化。若淋巴结肿大持续不消退或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
对于出现肝脏、脾脏肿大的患儿,日常活动要格外注意。避免让患儿进行剧烈运动或碰撞,防止脾脏破裂引发严重后果。家长要限制患儿的活动范围,尽量让患儿多休息,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隔离防护措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做好隔离防护至关重要。在患儿患病期间,家长应尽量让患儿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患儿使用过的餐具、水杯等生活用品要专人专用,并定期进行高温消毒。
叮嘱患儿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及时扔进垃圾桶,并指导患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次~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心理关怀与支持
患病会让患儿感到不适和不安,可能出现哭闹、烦躁情绪等。家长要多陪伴患儿,用温柔的语言安抚患儿,通过讲故事、播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护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需要家长在日常护理、病情监测、隔离防护和心理关怀等多方面用心付出。科学细致的护理不仅能助力患儿早日康复,还能有效预防疾病传播。若在护理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