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
结核病,这个听起来有些“遥远”的疾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侵袭肺部,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南》明确要求,结核病的治疗必须严格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而规范的检查与随访是确保治愈、防止复发的关键。下面,笔者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大家了解结核病治疗期间需要做的检查。 为什么结核病治疗离不开定期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是个“狡猾的对手”,规范治疗不等于单纯吃药,检查就像治疗路上的“侦察兵”,既能监测药物是否有效“打击”结核分枝杆菌,又能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更能避免因擅自停药导致的耐药风险(耐药结核病治疗难度增加10倍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全程规范检查,是治愈结核病、防止复发的关键一步。 治疗前要做“入场券”检查,摸清病情。一是痰菌检查(痰涂片/痰培养),目的是确认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细菌活跃程度,要留取清晨第一口深部痰液连续3天送检,结果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二是胸部影像学检查,用于查看肺部病灶情况,初诊首选辐射剂量较低的胸片,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对细微病灶更敏感;三是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因抗结核药物有副作用,需要提前确认患者的健康状态。 在治疗过程中,要分阶段监测以保证治疗正轨:强化期(前2个月~3个月)每个月检查1次痰菌,警惕耐药并调整方案;每2周~4周检查1次肝肾功能,出现不适时应立即检查;2个月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判断疗效。巩固期(强化期后至疗程结束)每2个月~3个月检查1次痰菌,警惕治疗失败或复发;每1个月~2个月检查1次肝肾功能,避免慢性损伤;按需求或每个月检查1次血常规,特殊人群更要注意。 治疗后停药前要通过“毕业考试”预防复发:痰菌检查要连续3次为阴性,确认体内无活跃结核分枝杆菌;胸部影像与初诊对比,查看病灶是否纤维化、钙化,排除复发的可能;停药时检查肝肾功能,确认药物副作用已经消除。 特殊情况要“加急”检查: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黄疸、剧烈呕吐、视力下降等),应立即就医;擅自停药后,重新治疗前要全面复查;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检查频率,应遵医嘱进行。 即使完成疗程后停药,也要在停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胸片检查和痰菌培养,约5%的患者可能在停药后1年内复发,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随访就像给治疗上“保险”,早发现早处理。结核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检查是贯穿全程的“导航系统”,按规范完成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康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