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热射病的临床诊疗与预防
结核病治疗期检查规范与意义
小暑时节话养生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危害与早期干预
1
11 1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小暑时节话养生
 

□李红举

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湿度也随之增大,湿热交织的气候特点对人体健康影响明显。从中医角度看,此时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夏季阳气旺盛、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重点围绕“防暑湿、护心脾、调情志”展开,通过科学的起居、饮食和调理方式,为安然度夏打下基础。
在起居方面,小暑时节昼长夜短,应尽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休息。凌晨5时~7时是身体代谢较为活跃的时段,此时起床有助于肠道功能正常运转;23时前入睡,能避免熬夜损耗体内阴津。午后气温最高时,不妨进行30分钟左右的午休,既能缓解上午的疲劳,也能让心脏得到短暂休整。需要注意的是,空调使用时温度不宜低于26摄氏度,睡觉时避免对着风口,更不要在露天或阴凉处露宿,防止湿热之气侵入身体引发不适。此外,穿衣应以宽松透气的棉麻材质为主,便于汗液蒸发,减少湿气滞留体表;室内可适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境滋生霉菌,间接影响身体健康。
饮食调理要以清热利湿、健脾养胃为原则。小暑时节湿气重,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日常可多吃绿豆、赤小豆、冬瓜、丝瓜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荷叶粥、莲子粥也是不错的选择,荷叶能清暑热,莲子可健脾安神,适合夏季食用。同时要避免贪凉,冷饮、冰镇水果等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引发腹痛、腹泻;辛辣刺激性食物则容易加重体内燥热,导致上火,应适量食用。出汗较多时,可以喝淡盐水或酸梅汤,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避免津液过度消耗。此外,可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清热泻火,有助于平衡夏季的燥热,但脾胃虚寒者应少量食用。
情绪调节同样重要。中医认为,夏季与心相对应,高温天气容易让人烦躁、失眠,甚至出现口舌生疮等心火旺盛的表现。此时人们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激动或焦虑。可以听舒缓的音乐、做简单的拉伸运动,或者在清晨、傍晚到公园、河边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缓解压力。如果感觉心烦意乱,用少量莲子心或麦冬泡水喝,清心安神,让情绪保持稳定。也可以尝试冥想或深呼吸练习,每天早晚各做5分钟,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平复心神,具有“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运动要遵循适度、避热的原则。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大量出汗,不仅会消耗过多体力,还可能因出汗过多损伤阳气。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轻缓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运动后若出汗较多,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物,避免湿气趁机侵入。也可以按揉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健脾祛湿,增强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后不宜立即洗澡,特别是不能洗冷水澡,以免毛孔骤闭导致湿邪滞留体内。运动后休息15分钟,再进行温水洗浴。
对于体质较弱或容易出现不适者,还可以通过简单的食疗进行调理。湿热较重者,可用藿香、佩兰各少许煮水喝,帮助化解暑湿;脾胃虚弱、容易乏力的人,用炒白扁豆、炒薏米煮粥,能健脾祛湿;睡眠不好者,用酸枣仁、百合熬汤,可养心安神。需要注意的是,夏季调理应以清补为主,避免使用过于滋补厚重的食材或药材,以免加重体内湿热。此外,小暑时节还可以适量吃些生姜。中医认为,生姜能温胃散寒、促进食欲。少量食用生姜,可帮助人们抵御湿邪对脾胃的侵扰;但不宜过量,以免上火。
小暑时节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通过合理的起居、饮食、运动和情绪调节,让身体保持阴阳平衡。只要遵循这些原则,就能有效应对湿热气候的影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