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针灸止痛的原理 |
|
□张丹
针灸止痛的原理蕴含着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双重智慧。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当人体遭受外邪侵袭、气血不畅时,经络阻滞,“不通则痛”。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恢复通畅,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当银针刺激穴位时,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一方面,针刺促使身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这类物质就像人体自身的“止痛药”,能够与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有效减轻疼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针灸还会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变疼痛感受和情绪反应,进而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 针灸在众多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都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在慢性疼痛领域,像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针灸常常能发挥良效。长期伏案工作、不良姿势导致颈部和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疼痛反复发作。 针刺风池穴、大椎穴、肾俞穴、委中穴等穴位,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很多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受限的情况也得到改善。 对于头痛,无论是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针灸也有不错的疗效。针对不同类型的头痛,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调理。例如,治疗偏头痛常用率谷穴、太冲穴,能起到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帮助患者摆脱头痛的困扰。 此外,在术后疼痛、痛经、牙痛等急性疼痛的缓解上,针灸也能迅速发挥作用。例如,在外科手术后,针灸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伤口疼痛程度,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痛经发作时,针刺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等穴位,能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快速缓解疼痛。 国内外多项临床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相比,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疼痛缓解的持续时间更长。临床研究发现,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观察,大脑中与疼痛感知、情绪调节相关的区域活动发生改变,进一步证实了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解释了其止痛的科学机制。 不过,针灸止痛并非适用于所有疼痛患者,也不能替代所有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骨折、肿瘤等引起的疼痛,首先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另外,针灸止痛的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严重程度、医师的技术水平等。因此,在用针灸止痛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止痛是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止痛的奥秘将被进一步揭示,为更多受疼痛折磨的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