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芹
患者在医院就诊时提供的个人信息,正悄然成为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一环。当患者因发热、咳嗽或腹泻前往医院就诊时,医生完成诊断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这份看似普通的个人信息便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它如同古长城上的“烽火信号”,从一个个医疗“哨所”迅速传递至更高级别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汇入传染病监测网络。 2025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正式实施,这套守护公众多年的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依法实施 监测系统升级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我国已建立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赋予新动能。目前,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已经覆盖8.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报告系统。各地要依法建立重点传染病和原因不明传染病的监测“哨点”,拓展症状监测范围,构建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以此提升监测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监测预警司司长焦振泉表示,我国正聚焦规范化、多元化、智慧化方向,全力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到2030年,将建成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 就医信息上报 从医院到国家的“旅程” 每一张传染病报告卡都是一份“健康情报”。临床医生接诊传染性疾病患者时,会立即成为传染病防控的责任报告人,需要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项目必须齐全、字迹要清晰,住址要精准到行政自然村,不得有缺项、漏项,也不得随意修改。填写完成后,报告卡将提交至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或预防保健科,由网络直报人员录入系统并上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规定,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必须在2小时内完成上报;其他乙类传染病及丙类传染病则需要在24小时内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会审核从各医疗卫生机构汇集的信息,确保每一例传染病病例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置。 智慧化多点触发 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在法治框架下,“烽火信号”加速智能化升级,传统传染病报告系统正经历智慧化变革。我国已经在全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安装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持续加强医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这些技术手段实现确诊病例一键报告、阳性病例提醒报告及涉疫信息自动捕获,使医院患者就诊信息、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均能成为触发预警的信号源。 正如古长城上的烽火台共同构成完整防御体系,如今这些多元化信息源也在协同织就一张密集的传染病监测网,为公共卫生安全筑牢技术屏障。 信息上报 公民隐私与公共安全的平衡 也有不少人担忧,就诊时提供的个人信息是否安全?答案的核心在于国家法律的坚实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此有明确且严格的规定:在传染病防治这一特殊公共卫生领域,所有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必须在法律授权框架内开展。这意味着,任何机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其目的仅限于精准防控疫情、阻断传播链、保护公众健康,不得用于商业目的或其他用途。 法律还硬性要求,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严格技术与管理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或丢失;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故意泄露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资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医疗卫生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均建立了覆盖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全流程的严格保护制度,既保障防控工作推进,切实保护公民隐私。 传染病报告卡 如何转化为防控力量 在日常审核工作中,每一张传染病报告卡不会止步于简单的数据录入,而是实现从数据到决策的转变。这些报告卡经过县级、市级、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成为疫情分析与决策的核心依据。工作人员会定期制作疫情分析资料,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动态掌握疫情走势。 这些分析不仅涵盖总发病数、总发病率,还会梳理疾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及异常特点。通过此类分析,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预测疾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新法亮点 构筑坚固的公共卫生防线 除了升级监测预警系统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还有诸多亮点,共同构筑更加坚固的公共卫生防线。法律要求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该体系由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等共同构成,确保患者能得到专业救治。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还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应制定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应急预案。国家每年举办“铸盾”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建立常态化演练机制;同时健全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供应充足。这些规定形成从预防、监测到救治、应急的完整体系,为公众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公民责任 共同守护公共健康 每个人都是公共卫生防护网中的“烽火台”——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离不开每位公民的支持与配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应支持传染病防治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传染病;个人需要主动学习传染病防治知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患者就医时如实提供个人信息,便是在参与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患者的配合,能帮助工作人员早期发现疫情苗头,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疾病在社区扩散。 从医院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一张报告卡到国家监测网络,这套系统正悄无声息地守护着每一个人的健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让这套“烽火”系统更加灵敏、高效。下次在医院配合填写信息时,您便会知道:这一简单举动,已经让自己成为公共卫生防护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作者供职于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