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乳腺癌早期识别与高危人群干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保护患者就医信息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全生命周期疫苗接种筑牢全民免疫防线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识别与处理
医护人员日常医疗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1
11 1 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乳腺癌早期识别与高危人群干预
 


□张春灵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与规范筛查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然而,许多患者因“无痛即无害”的认知误区延误就诊,导致病情进展至中晚期。下面,笔者将从危险信号识别、检查手段选择、预防策略3个方面,系统解析乳腺癌的防治要点。
警惕:这些危险信号可能预示乳腺癌
乳房肿块是重要预警,约80%的乳腺癌患者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活动度差,常见于外上象限,需要与触感光滑、边界清晰的良性纤维腺瘤区分,若肿块持续增大或伴随皮肤橘皮样变需要立即就医。乳头异常也需要关注,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需要警惕导管内癌,乳头回缩、偏移或湿疹样改变可能提示肿瘤侵犯乳腺导管或韧带。此外,皮肤改变不容忽视,肿瘤阻塞皮下淋巴管会导致皮肤水肿形成橘皮样粗糙外观,侵犯乳房悬韧带则会出现局部凹陷,炎性乳腺癌患者皮肤还可能呈红斑样改变并伴发热、疼痛。另外,有10%~20%的患者以腋下无痛性肿块为首发表现,提示癌细胞已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若合并乳房肿块,要高度怀疑晚期病变。
精准筛查:超声、钼靶、磁共振的选择
乳腺超声检查作为致密型乳腺的首选筛查方法,无辐射、成本低,能够清晰分辨囊性或实性肿块,对年轻女性常见的致密型乳腺敏感度较高;但是对微小钙化灶(早期乳腺癌重要标志)检出率较低,结果也受操作者经验影响,适用于40岁以下女性、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及囊性病变鉴别。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40岁以上女性筛查的较好选择,对钙化灶检出率达95%以上,可发现直径2毫米的微小病灶,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效果显著;不过,对致密型乳腺穿透力差、假阴性率较高,检查时需要压迫乳房可能引起不适,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1年~2年进行一次。乳腺磁共振检查适用于高危人群的精准评估,软组织分辨率极高,可以多参数成像评估肿瘤范围、血供及与胸壁关系,对多灶性病变检出率达100%,但是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且假阳性率较高。具体检查策略建议为:40岁以下女性,每年1次超声筛查;40岁以上女性,采用超声+钼靶联合筛查,必要时补充磁共振检查;高危人群(家族史、基因突变),从25岁起每年进行1次磁共振检查,并结合钼靶或超声检查。
科学预防:从改善生活方式到基因干预
在风险管理方面,女性需要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慎用含激素的保健品。在生育与哺乳方面,母乳喂养可以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建议哺乳至少6个月。在辐射暴露方面,要减少胸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频率,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治疗。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饮食上需要控制红肉的摄入量,增加豆制品、深海鱼类及十字花科蔬菜的摄入量。在运动方面,每周需要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以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在体重管理方面,绝经后女性BMI(体质指数)需要控制在18.5~24.9。同时,需要重视定期筛查与自检,自检可以在每个月的月经结束后7天~10天进行,采用“视诊+触诊”的方法,观察乳房对称性、皮肤改变并触摸是否有肿块或淋巴结肿大。对于有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可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考虑预防性切除手术或药物干预。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