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补肾益髓法治疗脑病的思路
征稿
新形势下中医药的发展探析(下)
依法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1
11 1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新形势下中医药的发展探析(下)
 


□张景祖 李晨晨 邱莹莹

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的发展情况,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政策出台,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梳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对新形势的研判,笔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旨在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中医药文化宣传是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进步的关键举措。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医药工作者亟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宣传契机,积极破解发展困境,充分释放中医药在基层的独特价值,助力中医药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全面发展。​
为增强群众对中医药文化优势的认知,必须加大基层宣传力度,采取多维度、多渠道的宣传方式,使中医药文化逐步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浙江省已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为儿童和青少年了解中医药文化奠定良好基础;面向学生群体的“中医药文化夏令营”、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科普知识讲座,以及在社区开展的各类公益性中医药文化活动,都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注入新活力。
此外,中医医生深入基层开展义诊,也有效增进了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信任。然而,此类活动普遍存在持续时间短、义诊名额有限、缺乏后续服务等问题,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来说,单一疗程的疗效往往不够显著。​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充分利用微信等线上交流平台及各类中医应用程序,既推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又实现后续服务,使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中医药文化知识。
结合以往实践中群众对免费健康诊疗和监测表现出的高度积极性,可在基层推广中医药健康监测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渗透中医药理念,进一步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切实落实中医药政策
在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发展要与时俱进。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多地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实际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机构数量有限,部分基层中医药房甚至形同虚设。​
提升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的中医诊疗需求,不能仅依赖国家相关部门的硬性推动,还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各级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基层实际需求,切实落实基层中医药政策与奖惩机制,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服务。
优化基层中医药文化整体环境,需要指定专人负责项目监督,开展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定期上报项目执行情况,杜绝蒙混过关、敷衍了事、应付检查等不良作风。同时,要定期追踪基层医疗机构对支持资金的分配、项目落实及成效,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是保障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尽管部分中药饮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但是药材采收与生产环节的规范性仍缺乏有效保障。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从源头入手,实施全链条监管,对中药材从种植、炮制到流通、使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溯源管理。然而,中药饮片品种繁多、种植生产周期长,溯源监控管理需要各环节人员的协同配合。​
长期实践表明,酸枣仁、苍术、茯苓、砂仁、茜草等是常见的掺伪掺杂中药饮片品种。只有强化监管,规范鉴定标准,才能切实保障中药饮片质量。此外,部分质量欠佳的中药材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难以有效筛查,需要结合中药传统鉴定经验,进一步完善现有质量鉴定标准。为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应组织中药房工作人员开展中药鉴定培训,重点学习传统鉴定经验,加强中药饮片筛查工作,稳定中药饮片质量。​
鼓励中医药人才扎根基层
当前,乡村中医药队伍力量薄弱,中医药专业学生毕业后多倾向于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少数医疗机构存在“中医西化、中医异化”问题,不少中医科室流于形式、名存实亡,中医药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年轻中医医生在临床中难以积累有效的中医诊疗经验,甚至对中医药发展前景失去信心;由于后继乏人,一些年长中医医生的宝贵技术与经验也面临传承断层的困境。​
对此,应鼓励中医药专业的医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完善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对在基层服务满一定年限的人员给予财政补贴,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工资待遇等,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中医事业。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但是个别地区执行不到位,补贴未能真正落实,严重挫伤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的积极性。今后,需要凝聚各部门力量,推动奖励政策落地见效,监督奖励与补贴足额发放至每位基层人才手中,让基层中医医生无后顾之忧,进而稳定和发展基层中医队伍。​
中医药人才分层培养
一是鼓励中医医生提升学历,搭建继续学习与交流平台,组织有针对性的交流讲座,提升基层中医医生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与服务能力,例如,遴选基层优秀人才进入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工作室学习;挖掘基层民间优秀中医药人才与技术,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积极上报,对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处方、特色疗法进行整理,促进基层中医药传承发展。
二是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将诊疗经验与技术融入中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采用“院校+医院+师承”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医学生前往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学习;中医课程与实习培训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借助互联网、情景模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新型培训带教模式;培训内容应结合不同地区常见病特点及群众中医药实际需求,增强教学培训。
三是强化全科医学专业中医药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是基层中医医生的主力军。顺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趋势,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的优势,《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招录7500名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旨在加强基层中医医生队伍建设。
在全科医生培养中,需要注重医学生的中医实践诊疗技术,尤其是当前多发病的诊疗流程,为其未来服务群众奠定坚实基础,释放政策红利,激发中医药人才投身基层的热情。​
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效率​
中医药在基层发展以“治疗效果”为核心要义,以实现全民健康为根本目标。但是受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影响,传统个性化诊疗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群众对中医药资源的需求。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现有医疗资源,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效率。​
可在基层推广互联网医疗,对具备条件的地区,搭建“线上+线下”中医药推广应用平台,也可引导群众利用现有线上平台获取中医药知识、实现远程会诊,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推广应用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医患双方的积极性,让群众有渠道接触到正宗的中医药服务,搭建起群众与中医药人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使群众便捷享受中医药诊疗服务。​
引导中医药在基层规范运行​
保障中医药健康发展,既要加大扶持力度,也要强化规范管理。管理体制方面,需要避免多头管理、西医化管理等问题,构建契合我国基层特点的中医药特色管理模式,严格落实“一松一紧”管理原则:“一松”即放宽准入限制,调整审查评价标准,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筛选优秀中医药人才,帮助掌握特色技术与经验的民间从业者获取从医资格;“一紧”即强化监督管理,完善基层中医药相关机构监管机制,修订中医药服务规范等制度,对基层中医药进行行为引导与规则约束,提升中医药从业者的自律性,引导中医药在基层规范运行。​
通过“一松一紧”政策实施,着力改善中医医疗环境,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保障中医诊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规范性与可信度。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主要面向老年人和3岁以内的婴幼儿提供健康指导,而与群众预防保健需求高度契合的中医“治未病”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
今后,可将“治未病”列为重要中医药服务项目,针对失眠、颈肩腰腿痛、疲劳等常见不适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中医药需求。​
在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优势,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药文化在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医药文化已进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为促进中医药发展,满足群众健康需求,通过规范管理完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搭建中医药推广应用平台,鼓励人才深入民间,加强中医人才培养与传承,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唯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才能助力全民健康目标实现,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张景祖、李晨晨、邱莹莹供职于长垣中西医结合医院,本文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张景祖传承工作室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