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依法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
| |
——写在《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颁布之际
□黄萌 《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这部《条例》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为南阳市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立了规矩、定了调子、铺了路子”。《条例》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一头连接着张仲景等先贤留下的医学巨著与不朽精神,另一头则通向以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标志的广阔未来。《条例》将南阳广大中医药人员多年“默默无闻的推广”的个人情怀,升华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共识,让散落在民间的“星星之火”,汇聚成发展的“燎原之势”。这是对南阳中医药文化根脉有力的守护,也是对所有坚守者最好的告慰与激励。 南阳的中医药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城乡焕发勃勃生机。街头巷尾的艾草清香,药堂诊所的“望、闻、问、切”,百姓家常的食疗药膳,无不印证着“中医高地”早已深植民间。而今《条例》将散落的明珠串成项链,从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到古方技艺活态传承,从医疗机构配套建设到产学研深度融合,这部地方性法规恰似一剂“当归补血汤”,既补制度气血,又通产业经络,让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路径更清晰。 《条例》的精妙之处在于把握“守正”与“创新”的阴阳平衡。守辨证之正,守地道药材之正,守仁心仁术之正;创科技赋能之新,创产业融合之新,创文化传播之新。深度体现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 固文化之本,茂产业之叶。《条例》没有将中医药仅仅视为一个经济产业,而是深刻认识到其文化根基的重要性。《条例》鼓励对仲景文化的挖掘与传播,这正是滋养产业发展的“根”。只有根深,才能让“宛艾”、山茱萸等道地药材,以及经方制剂、中医诊疗服务这些“枝叶”更加繁茂。产业的成功,反过来又会增强文化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承古圣智慧,启今世新章。“守正”是坚守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与医者仁心;“创新”则是用现代科技与管理为古老智慧赋能。《条例》支持产学研融合、科技研发,正是在探索一条用大数据解析经方奥妙、用智能设备辅助中医诊疗、用标准化确保药材品质的现代化路径。这并非舍弃传统,而是让《伤寒论》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命力。 强内生动力,拓外延空间。《条例》着眼于完善本地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诊疗、康养,旨在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它也为我们“走出去”打开了通道。通过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南阳不仅是中医药的生产地,更将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输出地,让“仲景之乡”的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与推动者,让每一位中医人,都成为这张宏伟蓝图上的一抹亮色。以法为纲,以仁心为舟,以奋斗为桨,共同驶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高地。 (作者供职于南阳市职教园区建设发展中心,本文由乔晓娜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