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补肾益髓法治疗脑病的思路 |
| |
□刘洪峰 申树娟 李燕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典型特征为病情危重且起病急骤。患者常伴有神经功能缺失,且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脑缺血持续或反复发作,会加剧疾病危害,导致神经功能损伤。 脑血管疾病(以下简称脑病)的临床治疗,需要依据病因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常规治疗会使用具有血管扩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功效的药物,以恢复脑组织供血,预防不可逆性损害。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患者的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神经功能损伤也有所减轻。然而,患者会受药物不良反应和后遗症影响,导致预后不佳。 补肾益髓法可以调节肾脏功能,增强骨髓造血及滋养能力,从而改善脑部供血和神经功能。这种方法注重整体调理,不仅能缓解急性期症状,还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后遗症。 依据病因病机,应用补肾益髓法治疗痴呆、颤证、中风、眩晕等,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痴呆 在痴呆的中医治疗中,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痴呆的病因包括肾虚精亏、痰瘀阻窍以及气血运行不畅,此为虚实夹杂之证。应用补肾益髓之法,可改善痰瘀阻窍之证。方药:山茱萸、酒黄精、何首乌、石菖蒲、远志、丹参、赤芍、郁金、胆南星、僵蚕。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活血通络之功;同时,兼具涤痰化瘀之效。该方中药成分含有具有抗凝、扩张血管等功效的物质,能够保护脑组织,促进认知、记忆功能的恢复。在痴呆的治疗中,补肾益髓法治疗效果良好。 颤证 在颤证的中医治疗过程中,针对肝肾亏虚、髓海不足的病因,采用补肾益髓之法。方药:天麻、川芎、鹿角、益智仁、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熟地、牛膝、白芍、泽泻、茯苓、牡丹皮、炙甘草,水煎,温服。这些药物均为温润补肾之药,具备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阴阳双补的特性,契合《黄帝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念。尤其是鹿角胶,能培补人身精血,同气相求,是充养精髓不可或缺的药物;熟地,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效;枸杞子,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智仁,能补肾固精;川芎,可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该方药不仅有补肾益髓之功,还能滋补肝肾。 除中药内服治疗外,还可以配合针刺治疗,选取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风府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穴位。百会穴、四神聪穴位于巅顶,不仅可以开窍通络、止颤,还能补下元虚损、疏泄肝风;风池穴、风府穴,是治风要穴,作为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可清泻内风;足三里穴,能健脾益气、扶正培元;阳陵泉穴,为筋会,主治筋病,可舒筋活络,缓解全身颤动,在补肾益髓方面效果显著。 中风 在治疗中风时,对于病因属于肝肾亏虚、髓海不足的患者,也可以采用补肾益髓之法。方药:仙鹤草、当归、赤芍、熟地、山药、石菖蒲、菟丝子、龙眼肉、醋郁金、山萸肉、牛膝、炙首乌、肉苁蓉。将这些药材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由于部分中风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无法经口进食,需要通过鼻饲的方式给药。熟地,具有滋阴养血、滋补肾精的作用;当归,有补血、活血之效;山药,可滋补脾、肺、肾,同时能益气养阴;山萸肉和菟丝子,能补益肝肾;何首乌,可补益精血;赤芍,能清热凉血;石菖蒲,可开窍醒神。诸药合用,发挥补肾益髓的作用,对神经功能的修复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各类功能障碍。 眩晕 对于眩晕患者,可用补肾益髓法进行治疗。方药:取用黄芪、当归、熟地、菟丝子、牛膝、枸杞子、肉苁蓉、五味子、锁阳、甘草。熟地与当归搭配使用,具备补肾、补血的功效;牛膝、枸杞子,可发挥补益肝肾的作用,肉苁蓉、菟丝子、锁阳等成分,在补肾益精方面成效显著;甘草,则用于调和诸药。对于伴有明显气血亏虚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当归和黄芪的用量,以增强补血益气。而对于肾阳虚较重者,则可以加重肉苁蓉和锁阳的比例,进一步强化温补肾阳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同发挥补肾益髓的作用,有效改善肾中精气不足的状况,从而促进眩晕症状的消失,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要饮食调理与生活习惯改善,建议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综上所述,补肾益髓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够调节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灵活调整药物配伍和剂量,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此外,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在治疗脑病时,也要注重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温和持久的作用特点,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稳定病情,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的负担。因此,补肾益髓法在脑病的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刘洪峰、申树娟供职于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李燕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