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季
河南省作为中医药大省,在加快健康中原建设方面,就要围绕提升中医诊疗水平、科研水平、教学水平、预防水平、管理水平等加快建设,建立创新投入机制。中医药强省,科技作为先进生产力,势必要先行一步。
持续推进中医药科技交流
为了推动中医药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我省扎实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与应用。2016年,河南省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了电磁疗法、脐针、水针等5项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交流;在中医药文化科普下基层活动中,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3项、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方法5种,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00余人。通过技术推广,该中心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科技创新的推力在理念。我省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势,盘活现有资源,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河南省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通过内提外引,努力寻求多元化发展的切入点,经过与中冠耶鲁教育集团多次洽谈,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在中医药继续教育、医学考研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取得了实效。此外,随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的投入使用,其业务又有了新的发展。该院在持续做好科研平台运行的同时,强化重点病种临床研究,对“临床研究注册登记”“病例调查与随访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为重点研究病种开展长期、深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该院探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常态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地运行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基地业务建设,有效带动医院科学研究、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16年,该院立项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2项、厅局级项目59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中医药学术工作持续创新
学术创新是科技先行的基础。我省紧紧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着力打造一批开放式、跨学科、前瞻性的学术活动品牌。比如黄河心血管论坛、嵩山骨科论坛、中原医师论坛、仲景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全国中医药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初步形成了谋划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品牌。 在创新学术交流模式上,我省各相关学会不断增强学术活动吸引力。2016年7月,在嵩山骨科高峰论坛上,主办方设立一个主会场和脊柱专业、骨微创专业等8个分会场;全省的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管理等相关专家、学者1600余人参会,使会议规模和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同年11月,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成立大会上,主办方采取视频直播方式,同时演示20台消化内镜手术,供参会者观摩,开创了我省中医药学术会议技术展示现场直播的先河。这些学术活动,使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向大范围、高起点、新水准推进。 我省还把发现、凝聚和举荐优秀人才作为服务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为推动我省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我省先后向国家级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推荐委员候选人130余人。目前,我省在国家级学会任职的主委有9人、拟任主委1人。通过学会平台,我省把培养的优秀中医药人才推向全国,使河南的中医药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在全国学术平台上能够听到更多的河南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