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命 我们永不放弃 □李文波
“血管内治疗标志着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进入‘2.0时代’。”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的一句话。 自2015年以来,美国、欧洲、中国都确立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地位。作为豫西地区最早开展这项技术并参与国家级研究项目的医院,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们医院)确立了在周边地区的地位,不断有危重患者急诊转入我们医院,在这里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前,我们只能看着患者病情加重、死亡或重度致残;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能,我们可以!” 2016年冬季的一天早晨,我们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魏立平接到了一家县级医院医生的求助电话。一名患者因为头晕,于6小时前急诊入住当地县级医院,头颅CT排除出血,给予住院治疗;3小时前突然病情加重,出现意识障碍。我们医院的医生立即判断患者为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如果不及时将血管开通,后果不堪设想。 魏立平立即给介入团队布置任务,血管内治疗组待命,绿色通道开通;介入组庞红立在急诊科等候,第一时间为患者查体,了解病情,安排急诊化验、影像学检查等。还有人安排患者住院,办理住院手续,询问病史,完善医疗文书,电话联系麻醉科与介入中心医务人员做好术前准备。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分工明确,秩序井然。患者很快转入我们医院急诊科,庞红立为其检查,询问病史,安排住院;急诊化验人员带着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初步的判断在磁共振室得到了证实——脑干急性梗死、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通过微信,介入组第一时间了解了患者的详细情况,在与家属沟通后,按流程把患者直接送进导管室,介入团队其他成员已在导管室准备完毕。 导管室里,穿刺、造影很快完成,患者的脑血管情况、代偿情况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双侧后交通未开放,右侧椎动脉未入颅供应,脑干的唯一通道——左侧椎动脉急性闭塞。介入团队在患者闭塞处进行了血管再通术,果然在闭塞的血管内取出了几块致命的血栓;再次造影,血管完全再通。为了避免再次闭塞,我们在患者血管狭窄处放置了一枚支架,使患者的血管得到了完美再通。术后,患者很快清醒,瘫痪的四肢开始恢复自主活动,并且能够自主言语;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 17时,患者再次出现意识障碍,双眼凝视,四肢瘫痪。这难道是形成了急性支架内血栓?患者再次进入介入科,再次造影发现支架内部分血栓已经形成,且有脱落的血栓。我们经过血管内灌注溶栓,终于使患者的血管完全再通。为了避免再次闭塞,急诊介入团队一直守候到21时,在复查血管造影仍完美再通,患者清醒,肢体活动自如,言语清晰。 作为医生,我们对待每位患者都决不放弃、决不抛弃!救治每位患者,我们时刻准备着!服务好每位患者,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