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点穴防治足跟痛 □赵耀成
现在患有足跟痛的患者并不少见,其主要原因是站立时间太久、走路太多、体重过重、局部挫伤等,造成足底深筋膜过度疲劳,使足底纤维脂肪垫变薄,容易受伤而引起发炎。有些患者由于跟骨结节退变钙化而形成骨刺,也可引发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导致足跟痛。现代医学认为,足跟痛常与足底筋膜炎和跟骨骨刺等有关。此病常见于女性、肥胖者及中老年人。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中医认为,肝有主管藏血、宗筋的生理功能。筋即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软组织。肝之所以能够主管宗筋,是因为全身的筋膜都需要依赖肝血的滋养,若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肾有主管藏精、骨骼和生髓的生理功能。肾气足,则肾精充盈,精足则血旺,而精与血又可以互相生化,骨髓生化有源,则骨骼强壮。若肾气虚,则骨也弱。肝、肾之气亏虚,导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外伤劳损或寒湿入络,则是足跟痛的外在因素。笔者采用手部点穴,以激发、调理肝、肾之经气,疏经活络,用于防治足跟痛,效果良好。 典型病例 案例一:金女士,55岁,退休教师,2005年7月25日初诊。金女士体形娇小,自述平时自己不穿高跟鞋,但患足跟痛多年,走路时,足跟如同针刺,久治无效。笔者手部点穴后,金女士足跟痛消失。笔者随访时,发现金女士的病至今未见复发。 案例二:赵先生,34岁,公司经理,2014年10月2日初诊。赵先生体形中等,自述右足跟痛,走路颇感疼痛。笔者为其进行手部点穴后,赵先生足跟痛消失。笔者随访时,发现赵先生情况良好。 案例三:李女士,61岁,2015年12月12日初诊。李女士体形略胖,自述患有足跟痛,走路困难。笔者为其进行手部点穴后,李女士足跟痛消失。一年后,笔者随访,发现李女士情况良好。 具体方法 在双手分别选取以下穴位。 合谷穴 合谷穴系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阳明经是人体中多气多血之经脉,而该穴为全身镇痛之要穴,可理气止痛。其位置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约在第二掌骨靠近拇指侧之中点取穴。以一只手拇指的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弯曲手指,拇指尖尽处是该穴。 大陵穴 大陵穴系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原穴。输穴主治身体关节痛等,其位置在腕横纹正中取该穴。 足跟穴 足跟穴系新穴,具有调理足跟痛的功效。其位置在手掌部心包经大陵穴与心包经劳宫穴连线,在近腕横纹1/4处取穴。 肝穴 肝穴系全息反应对应穴,具有补益肝气的功效。其位置在无名指第一指骨、第二指骨关节之间横纹中取穴。 肾穴 肾穴系全息反应对应穴,具有补益肾气的功效。其位置在小指第二指骨、第三指骨关节之间横纹中取穴。 足穴 足穴系第二掌骨全息反应对应穴,具有调理足跟痛的功效。其位置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在近侧底部端取穴。 在点穴按摩之前,要把指甲修短、洗净,用拇指端偏峰针对上述手部穴位,有节奏地点压按摩,手法宜先轻、后重、再轻。在点穴时,要有渗透力,以略有酸、胀、痛、麻、热、沉、寒、凉等为度。点压频率约同呼吸次数,每个穴点压按摩四五分钟,做完一只手,再做另外一只手,时间约为1小时。尽管在点穴时穴位反应较强,但是周身一般会感到温热微汗,通体舒畅。点穴后要多喝白开水,以利于体内毒素通过汗液、大小便等排出体外。 中医认为,一切红肿疼痛和炎症等都是由经脉不通引起的,经脉疏通则能起到很好的缓解和功能恢复作用。因为手为四肢之末,刺激这些手部穴位更容易激发经气,有利于促进经脉疏通、气血调和,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等功效。 寒从足底来。足跟痛患者平时要注意足部保暖,早、晚都要用热水泡足30分钟,鞋内垫上柔软的鞋垫,女性尽量少穿高跟鞋或不穿高跟鞋,饮食宜清淡,运动则以缓和散步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