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说起常见的慢性病,大家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想到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一般人觉得,控制血压就是吃药。吃一种药不行就吃两种药,两种不行再增加,联合用药……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最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高传玉团队开展了一项新技术,或许会改变人们对高血压病治疗手段的一些认识。 43岁的朱女士是“老病号”了,有16年的高血压病史,曾服用5种降压药,均不奏效。最近,朱女士的病情恶化,已经开始出现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知名专家高传玉教授,以及高血压科副主任赵秋平等专家成功实施肾上腺静脉取血术,帮助朱女士找到致病元凶,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该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诊断难治性高血压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扑朔迷离 具体病因藏深处 春节前两周,长期遭受高血压病困扰的朱女士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科,诉说自己的患病生涯。16年的病史让她的血压居高不下,近期更是高达220/14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并出现脑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在基层医院治疗的过程中,她联合服用5种降压药,血压也只是勉强降到180/110毫米汞柱。这么高的血压,给朱女士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时都会出现生命危险。 像朱女士这种情况,单纯的药物治疗肯定不行,必须尽快找到病根,彻底解决问题。 仔细观看朱女士的CT影像,赵秋平发现朱女士的双侧肾上腺增粗。这让赵秋平初步怀疑她患的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是继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赵秋平给朱女士换上了不影响肾素的降压药,进行洗脱实验,消除药物对诊断的干扰。随后经过肾素检查和盐水负荷试验,病因确定,朱女士患的就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也就是说,朱女士的高血压病是由醛固酮增多引起的。肾上腺是分泌醛固酮的主要腺体,人体有两个肾上腺。朱女士双侧肾上腺增粗,那么到底病变发生在哪里?某一侧肾上腺,还是两侧肾上腺呢? 抽丝剥茧 找到致病元凶 要对症治疗,必须弄清楚朱女士发病的病因和具体部位。只有这样才能“手到病除”。 目前,明确肾上腺病变部位的“金标准”,是通过导管在双侧肾上腺静脉进行穿刺取血,直接测定肾上腺分泌醛固酮的功能是否异常。这种检查方法,对于判别肾上腺优势分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达95%和100%。但问题是,取血过程却如淘金一般困难。因为,肾上腺静脉解剖结构差异大,插管对操作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取血失败率极高,所以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并未广泛应用,在国内也仅有极少数大医院能够开展。 高传玉和赵秋平曾经在其他场合多次遇到因误诊而切除了正常肾上腺的患者,这让他们感到十分惋惜。这次面对朱女士的特殊病情,他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疾病的诊断更精准一些,让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身上。 经过多项检查,朱女士符合需要采用肾上腺静脉取血术来辅助诊断的要求。在高传玉指导下,赵秋平立即进行了周密部署,高血压科治疗组反复讨论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案。 最终,由具有多年介入经验的高传玉实施手术,主治医师白民富等多位心内科专家协助,为朱女士成功完成了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术。 术后相关生化指标显示,朱女士左侧肾上腺明显具有优势分泌,而右侧肾上腺分泌醛固酮的水平完全正常。根据这样的检验结果,再结合CT检查结果显示的影像,朱女士被明确诊断为左侧肾上腺微腺瘤,是手术治疗的最佳适应证。这样的检查结果为朱女士的治疗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