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入围国家级胸痛中心
肌骨超声:检查痛风性关节炎的利器
“镜”从口入巧摘食管肿瘤
药源性肺损伤常见类型
1
11 1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入围国家级胸痛中心
 

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入围国家级胸痛中心
胸痛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就近救治了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李 鹏  刘 馨  文/图

 

   3月24日17时,登封市石道乡57岁的李先生突发剧烈胸痛、恶心伴大汗。快速出诊的登封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人员根据患者的症状与心电图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联系该院胸痛中心启动胸痛救治绿色通道,胸痛中心的医务人员迅速做好抢救准备。
    在转运途中,患者的血压持续下降,很快出现了心源性休克、意识不清,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到达医院后,经快速CT造影检查,结果显示:3支冠脉血管几乎全部闭塞,心肌处于严重的缺血状态,如果不立即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急诊PCI手术(冠脉支架植入术)开通被堵塞的血管,患者生还的概率几乎为零。此时,进行手术风险大、危险性高,对医生技术水准和医院硬件设备要求也很高。
    生死关头,不能有一丁点儿的迟疑。在导管室里,登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耿宏旭等医务人员立即为患者植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手术后,李先生转危为安。

 

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搭建胸痛救治新平台

   从初次诊断,到开通血管,李先生的整个救治过程不到1小时。更多像李先生这样的大病患者,如今不用再转诊到上级医院,在登封市就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对于致命的急性心肌梗死,医务人员可通过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救治患者,为挽救生命赢得时间。”耿宏旭说。
    目前,登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已是河南省县级重点专科、国家心血管诊疗质量监测基地。该科拥有登封市远程心电中心、登封市胸痛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等6个病区,心血管介入手术量从刚开始的年均不足百例,发展到现在每年1000例以上。仅在2017年,该中心就完成急诊PCI手术192台,成功率在95%以上。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就诊于二级医院的平均时间为5小时,就诊于三级医院的平均时间为8小时。而发病初期的90分钟被视为救治“黄金时间”,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是发病后3小时以内。
    因此,对突发急性胸痛患者,若不能及时识别并治疗,无疑是致命的!尤其是县域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快速救治通道和专业医生,胸痛患者因为就医时间延迟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登封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国典在中国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大会上作交流发言时指出:作为县级医院,登封市人民医院面对的都是广大农村患者,因此,建立县域胸痛中心、开通胸痛救治绿色通道,优化救治流程,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救治每一位胸痛患者意义重大。换句话说,对于心肌梗死等胸痛患者,时间就是生命。他们要让每一位来到该院的心肌梗死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为此,2012年9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斥资60余万元购买了当时河南省县级医院首台IABP,并于2013年7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急诊PCI手术。
    受益者,不止登封市父老乡亲。2014年11月,郑州市一名曾在4年前因心肌梗死而在心脏放有2个支架的患者,来登封爬山游玩,到半山腰时再次犯病。患者被119和120协同救下来时,处于休克状态。
    患者被送进登封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立即为他做了心脏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3根大血管堵死了2根,以前放支架的前降支又堵死了,右边的冠脉也堵死了。
    手术开始,登封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快速为患者植入右冠脉支架,并疏通前降支血管。手术用时108分钟,包含造影时间。康复出院时,患者说:“自己运气好,没想到一个县级医院的心肌梗死手术也做得这么好,真不简单。”
    2016年9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正式启动了胸痛中心的创建工作,通过优化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导管室等多学科资源配置,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的技术支持和帮扶下,该中心进一步完善病例讨论制度,每月重点进行技术培训、手术质量分析讨论,梳理诊治过程,从而持续改进诊治质量,大大提高了登封市胸痛疾病的整体救治水平。
    2017年7月22日,通过预审、复审、暗访、现场核查与投票考核等环节,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被授予了“标准版中国胸痛中心”。同年11月22日,耿宏旭作为河南唯一一位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被聘为全国第三批中国胸痛中心现场评审认证专家库成员(河南仅有4位)。

 

信息互联叠加区域协同,进一步压缩救治时间

   “针对心肌梗死患者,胸痛中心是一种区域协同救治的规范服务模式,最主要的是缩短救治时间。”在耿宏旭看来,优化急诊流程的突破点有3个:从发病到急诊就诊的时间,就诊到转运时间(最关键),患者进医院到得到治疗的时间。让每个时间节点环环相扣、紧密关联,可以最大程度节省时间,提升抢救效率。
    在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同时,登封市人民医院又积极进行区域联合救治的服务模式探索:2015年11月,该院胸痛中心在全市16个乡镇免费安装心电远程设备,每个费用2万多元;并于2016年2月开通运行远程心电网络。该中心参照最新指南,制定胸痛处置流程图,包括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及其他胸痛急症)和非ACS的诊断方法、评估手段、危险分层、辅助检查策略和时机,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和流程。其中还包括了急诊科的空间设计、路牌标识等清晰可循。
    该中心通过共享信息和区域协同救治,减少中间环节,做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未至,医生先行”,真正实现绿色通道的转运高效、流畅、有序。患者只需要打一个电话,不需要找车、找大夫,也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一旦诊断明确,患者就可直接被送达登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导管室或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进行手术或治疗,从而为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自2016年9月开始,耿宏旭等利用“嵩山心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并配合定期下乡镇、到村头做健康教育等方式,将胸痛急救知识等以朴实易懂的语言进行普及,提升群众对胸痛疾病的院前知晓率;利用专家微信群,强化乡村医生的相关知识,乡村医生还可将每一位患者的心电图等信息第一时间发到群内,便于专家进行会诊及快速做出诊断,加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
    目前,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已经做到了把救治时间从原来的120分钟压缩到70分钟之内,最佳成绩则是不足半小时。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从犯病到确诊,再从距离登封市区20公里的石道卫生院转运,到进登封市人民医院,直接到导管室开通血管,只用了25分钟。

 

把每个救治细节“抠”到位,踏实走好每一步

   对于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医务人员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要完成快速抢救,没什么捷径可走,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把抢救的每个细节‘抠’到位,才能让每一位心肌梗死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心内科大夫不懂心脏超声技术,而耿宏旭带领该院胸痛中心医生团队,打破了这一局面。该团队的医生现在都能做床旁超声检查,且每位医生还都有各自精通的亚专业。
    此外,在2016年,登封市人民医院投入100多万元,为所有科室都配备了除颤仪,做到院内无死角。该院还对120司机、二线人员等进行了急救培训,确保他们都会使用除颤仪进行急救。目前,这一举措的效果已经显现。
    2016年11月,家住登封市区的52岁的王先生因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需要立即行急诊PCI手术开通血管。
    就在转运赶往导管室的途中,患者间断发生了13次室颤,情况十分凶险!万幸的是,在护送患者到导管室途中,各科室配备的除颤仪,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
    “手术中患者血管开通后,心率很快稳定,血压回升,生命体征逐步平稳。”耿宏旭说,13次除颤,等于13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作为河南省首家购买IABP的县级医院,登封市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的前瞻性也值得称道。”一位国内资深胸痛中心的评审专家点评道。
    双导管室、国内先进水平的复合手术室,保障了登封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每一步都在节省时间,降低了胸痛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据了解,这样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县级医院的前列。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